查字典范文网 >> “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 浅谈国之大者的理解(5篇)

“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 浅谈国之大者的理解(5篇)

小编:zx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 浅谈国之大者的理解篇一

“国之大者”,顾名思义是那些关系国家整体利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大问题,是影响或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情。

“国之大者”的具体内涵是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国”不同,“大者”也不同;同一个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大者”也不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国之大者”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建筑材料行业如何践行“国之大者”?首先要使行业发展服务于国家发展,把关系国家利益、全局利益、人民利益的事放到首位。作为建筑材料行业唯一全国性、综合性权威社团组织,自去年换届以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始终从政治上牢记“国之大者”,从战略上总揽“国之大者”,从重点上把握“国之大者”,从担当上践行“国之大者”,发挥了行业综合协会的统领作用——

政治意识强,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头脑清醒,善于从错综复杂的问题中把握政治逻辑,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大局意识强,既立足全局,又兼顾局部;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以大局利益为重,以长远利益为重。正确处理好“国与家”“大与小”“近与远”的辩证关系,确保以“国之大者”统领和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辩证意识强,真正把“国之大者”置于重中之重的位置来认识和对待,不因小失大,用“两点论”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用“重点论”的方法认识和把握“国之大者”。

责任意识强,切实把“国之大者”付诸行动、落到实处,让“国之大者”得到全行业的高度重视和最广泛的认同,并为之践行。

将“国之大者”了然于胸、笃定于行,发挥建筑材料行业“大国基石”的作用,这将是建材人永远的追求。

“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 浅谈国之大者的理解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牢记“国之大者”,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领导干部大局观、讲政治、抓落实的高标准、严要求。作为教育外派干部,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在工作中要有大局观,自觉讲政治,不折不扣抓落实。

要有大局观,就是要落实好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三个服务”,即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

作为驻美使领馆的教育外派干部,要始终紧紧围绕中美关系大局,充分认识教育对外交流的公共外交属性,要通过教育对外交流活动,着眼增进美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消除误解,为夯实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做出努力,提高教育对外交流工作对两国关系发展的贡献度;在做好留学人员工作时,及时传递祖国的关怀和期盼,加强留学人员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留学人员留学报国的情怀,为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为国服务牵线搭桥;在推进教育交流合作中,要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瞄准当地优质教育资源,做好政策介绍、牵线搭桥和跟踪推进工作;在开展教育调研工作时,要始终注意结合国内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总结驻在国的经验和做法,为国内应对和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

自觉讲政治,就是要加强党的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

教育外派干部作为教育部派驻国外的干部,是直接向留学人员提供服务的窗口,既要解决好“最先一公里”问题,把中央精神、国家政策吃透,又要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把中央精神、国家政策用好。这就需要有较高的政治站位,而提高政治站位,就要加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强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在笃学中永葆政治本色;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补足精神之钙,把牢思想之舵;要加强政治引领,切实解决好“两张皮”和“灯下黑”问题。当前,要加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继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要在回顾百年历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在感悟伟大成就中传递信仰力量,从国家、民族百年巨变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进一步增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和信心;要在传承时代价值中赓续红色基因,进一步引导和激励做好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业绩的工作干劲和热情。

不折不扣抓落实,就是要强化责任担当,抓好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在务实功、求实效上下功夫,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当前,美国院校已全面恢复线下教学,大量中国学生回到校园,但当地疫情屡有反复,因此要从政治高度进一步落实好留学人员工作要求。要加强风险预判,做到早谋划早部署,做好风险应对和化解工作;要以“婆婆嘴”“碎碎念”的毅力,加强政策引导,增强留学人员的疫情防范意识,摒弃松懈心理;要通过耐心细致周到的服务,及时接听每一通热线电话,及时回复每一封求助邮件,为留学人员防疫抗疫提供帮助,关心每一名染疫学生的状况,提供物资和精神支持;要深入实际开展好预防性领事保护工作,创新内容和形式,以案说法,提高实效,处理好每一个涉留学人员的领事保护案件;要加强与当地院校特别是中国学生较为集中院校的沟通,强化责任担当,回应和解决中国学生的关切和诉求;针对美国部分政客对中国留学人员的诋毁抹黑,支持留学人员开展切实有效的维权斗争,积极争取当地院校特别是知名院校的支持。

驻外使领馆教育部门的业务工作事务性强、工作量大,如果不能做到牢记“国之大者”,很容易陷入到日常纷繁复杂的事务中。因此,教育外派干部要时刻注意“抬头看路”,要“不畏浮云遮望眼”,把握大局,提高站位,真抓实干,保持并增强工作热情和干劲,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 浅谈国之大者的理解篇三

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是科学决策的首要原则。自20xx年4月陕西考察之后,“国之大者”就成为一个被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提及和强调的高频词。他要求党员干部要心怀“国之大者”、提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应当“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等等,其重要内涵和时代价值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入探索。

何谓“国之大者”?顾名思义,“国之大者”就是影响国家的大事要事,其事关全局、事关根本、事关未来、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涉及政党和国家的基本方向、基本立场、基本利益、基本道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使命、大方向、大格局、大利益、大战略,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意义。

“国之大者”不仅是价值理念,更是实践遵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为深化对“国之大者”重要内涵和时代价值的认知,使其更好地指导实践,20xx年12月至20xx年3月,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国防安全、外交等重要领域的“国之大者”展开多轮次专家访谈及调研,形成了“国之大者”在各领域中明确而清晰的认识。

在政治领域,“国之大者”就是要站稳政治立场,健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就要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以“是否事关党和国家根本利益”为标准,从而有效把握大局、总揽全局、应对变局。

在经济领域,“国之大者”就是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正确指导,始终把人民幸福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稳步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好“六稳”,落实“六保”,切实解决贫困问题,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自觉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落细、落到位,推动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取得新实效。

在社会民生领域,“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从教育就业到医疗养老,从柴米油盐到生活冷暖,每一项都是关乎大局全局的“国之大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要“为民尽责”,提升社会活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国家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合理提高全社会总体福利水平。

在文化领域,“国之大者”表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在生态领域,表现为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国防安全领域,表现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在外交领域,表现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之大者”是事关全局的多视角概念,深刻领会“国之大者”的重要内涵、深入贯彻“国之大者”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的关键一步。面对更加艰巨繁重的历史任务,面对越加复杂的风险考验,广大干部要始终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既要准确把握“国之大者”的关键所在,又要在“国之大者”中找准奋进坐标,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使“国之大者”真正了然于胸、笃定于行。

“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 浅谈国之大者的理解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作为全省应急管理部门,唯有在“国之大者”中找准坐标,把工作放到“国之大者”中思考,坚持系统性谋划、主动性部署、前瞻性推进,才能顺势而为、乘势而进、借势而起、有所作为。

一、从应急管理看“国之大者”,必须树牢全局思维、大局观念,增强工作系统性

对标对表党中央关心关注、指示批示、谋划推进的事,筑牢“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大局意识。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认清大形势、感知大态势、洞悉大趋势。精准把握应急管理事业在生态立省战略布局中的定位,牢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践行“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在“全局之图”中找准应急管理坐标定位,承担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牢牢把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综合管理部门的神圣职责,切实做到谋划决策聚焦大局、践行职责服务大局、站位认识维护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在学思践悟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做到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

二、从应急管理看“国之大者”,必须坚持“两个至上”,增强工作主动性

坚持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政治之责、价值遵循、履职根本,强化“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为民理念。应急管理工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把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筑牢安全防范意识、底线意识、红线意识,超前研判重大风险隐患,着力健全应急指挥体系、风险防范体系、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体系、应急管理法治体系,加大“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方式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时节等监管督导力度,切实把全灾种、大应急、大救援工作格局落到实处,全面打好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主动仗,以为民担当、工作实绩践行“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应急职责使命。

三、从应急管理看“国之大者”,必须聚焦“两个根本”,增强工作实效性

聚焦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干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领悟青海“十四五”加速推进,乡村振兴全面起步、生态建设提档升级、民族团结巩固深化、“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战略任务给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系统总结应急管理组建两年多以来“边应急、边组建”的成功实践、宝贵经验、实效举措,精准分析研判推进我省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面临的新特征新形势,始终绷紧防范化解重大安全之弦,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强化应急干部队伍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改革攻坚、应急处突能力。认真履行应急委、安委会、减灾委等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职责,综合运用集中整治、考核巡查、专项督查、指导服务等载体,切实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工作准备,在攻坚克难中持续提升研判各种风险挑战,妥善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增强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以应急人的担当作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力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 浅谈国之大者的理解篇五

心怀“国之大者”,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政治理念。这一政治理念的基本精神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复杂国际国内环境,必须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扎实推进各项具体工作,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项必备政治素质。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大就要有大的样子。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各种可以预料和无法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在迅速增多,成为左右治国理政国祚根基的重要因素。面对机遇和挑战,始终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智慧,对于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国之大者”的提出背景

20xx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首次提到了“国之大者”。[1]面对秦岭违建带来的惨痛教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不同场合提及“国之大者”概念,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都要“心怀‘国之大者’”,自觉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棋局。“国之大者”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重要政治坐标,是直面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的“新药方”,是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挥棒,是对全党尤其是中高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

(一)心怀“国之大者”,是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药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适应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面对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求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跳出局部、地方和部门的狭隘视角,确立“国之大者”的大局视野和战略眼光,集中一切力量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显然,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强调心怀“国之大者”,就是意识到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存在着不看全局看局部、不算大账算小账、不重长远重眼前的问题,在一些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的“国之大者”问题上不担当不作为,导致不仅成不了事,而且注定坏事、贻误大事。20xx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2]20xx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3]20xx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批评忽视“国之大者”的错误倾向,“现在仍有一些党员、干部政治意识不强、政治敏锐性不高,不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对‘国之大者’不关心,对政治要求、政治规矩、政治纪律不上心,对各种问题的政治危害性不走心,对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不用心,讲政治还没有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4]显然,在他看来,“国之大者”是直面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而提出的新药方。只有心怀“国之大者”,才能从本位主义和局部利益的狭隘立场中走出来,汇聚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二)心怀“国之大者”,是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挥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这一新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5]为了实现这一宏伟愿景,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聚焦“国之大者”,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锲而不舍地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心怀“国之大者”,是对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的统一要求。20xx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强化责任担当,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6]20xx年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7]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是“国之大者”。20xx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8]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20xx年6月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不难看出,“国之大者”不是孤立的某一地区、某一部门和某一方面,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之中,成为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挥棒。

(三)心怀“国之大者”,是对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是大局,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然而,在党内尤其是领导干部中间还存在忽视政治、虚化政治和淡化政治的问题,对党的方针政策、政治规矩落实不到位,对各种错误言行缺乏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斗争精神,在“国之大者”问题上头脑糊涂,缺乏担当作为,政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政治责任是领导干部的第一责任,政治能力是领导干部的首要能力,明确政治责任和提高政治能力,关键在于心怀“国之大者”。20xx年12月24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担的是政治责任。中央政治局的同志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更应该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明确自己的职责定位。[10]20xx年1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要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牢牢把握“国之大者”,锚定党中央擘划的宏伟蓝图,观大势、谋全局、抓大事,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勇于担当作为,增强斗争精神,认真做好各项工作。[11]显然,所有这些论述都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如果一个党员干部对“国之大者”不能心领神会,对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不清楚,对党中央关心什么和强调什么不关注,“两个维护”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会落空。

心怀“国之大者”是全党上下都应当高度重视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20xx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12]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之大者”,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治国理政事务中分清主要矛盾,把握重点关键,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二、“国之大者”的主要内涵

“国之大者”是一个扎根于中国治国理政传统的概念,类似的表述还有“国之大业”“国之大计”“国之大事”“国之大局”等,是中国历代政治思想家总结出来的关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智慧,核心是关于国政、国策、国运、国事等大政方针的战略性思考。千百年来,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历朝历代的执政者之所以强调“国之大者”,核心都是强调要在纷繁复杂的国家事务中,找到并优先解决牵动全局的最根本、最核心、最迫切的问题,实现举一反三、纲举目张。

在当今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国之大者”,意在向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喊话”,提醒全党上下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增强定力,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因此,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来看,所谓“国之大者”,就是那些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国之大业,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国之大计,事关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国之大纲,它们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战略。

(一)“国之大者”是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国之大业”。打天下,坐江山,人民政权的兴衰成败是“国之大者”的立命之本。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到延安考察时向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朝代兴亡周期律问题,认为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均没有摆脱这一兴亡周期律。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3]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了黄炎培和毛泽东关于历史周期律的对话,充满了深深的忧患意识。他强调,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一个政权建立起来后,要保持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是很不容易的。“在这个漫长历史进程中,确保中国共产党不垮、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倒,是一个极难极大的风险挑战。”[14]尤其是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战略竞争加剧和国内历史交汇期相互激荡引发的严峻挑战,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15]

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前途命运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生活幸福,就是中国共产党对“国之大业”的明确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切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16]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20xx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正所谓“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17]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显然,民心是一个政权最大的政治,只有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让人民当家做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是决定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国之大者”。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指出,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18]20xx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回答,“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二)“国之大者”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国之大计”。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是一个国家“国之大者”的执政之基。在中国古代经典中,最早对“国之大者”的表述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20]强调军政和祭礼的文治武功在治国理政中的显赫地位,因为军政事务决定了江山稳固之柱,祭礼和民政事务则决定者天下归心之基,其核心都是获得民众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当今中国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乎人民最广泛最深切利益的国之大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现代化一直是一项“百年大计”。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表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2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成为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百年大计。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从20xx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3]20xx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24]总体来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之大计”,是各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的“国之大者”。

“国之大者”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它不仅是一种总体战略规划,也涉及一系列具体的重点工作。在谈及一些具体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也经常使用“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提法。比如在谈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长江经济带开发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就谆谆告诫:“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25]黄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26]在谈及教育和人才工作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是百年大计。”[27]事实上,“两个一百年”的总体奋斗目标和一些具体领域的“百年大计”在实践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必须点面结合,统筹推进。

(三)“国之大者”是事关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国之大纲”。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政通人和是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的“国之大纲”。“治其本,朝令而夕从;救其末,百世不改也。”[28]历史经验表明,治理一个国家,如果从根本上进行治理,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如果只关注细枝末节,一些问题会长期得不到解决。政令畅通,人才辈出,是历朝历代统治者谋求盛世中兴的“国之大纲”。“国之大纲,惟刑与政”,[29]“国之大柄,莫先择士”,[30]千百年来沉淀成为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古今中外的大国兴衰和政权更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遇到重大危机和挑战的时候,中央权威丧失,国家分崩离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这么大一个党、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党中央定于一尊的权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不休,不仅会误事,而且要乱套!”

因此,必须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32]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是当今中国治国理政的“国之大纲”。显然,理解“国之大者”,不能局限于具体的工作,而是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情办好,把弘扬中华文明的事情办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情办好,最根本的是要把中国共产党的事情办好。在实践中,每一个党员干部对于“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是什么”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心领神会,多打大算盘、算大账,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这些都是心怀“国之大者”的重要体现。

三、“国之大者”的政治逻辑

近代以来,中国对政治逻辑的理解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受到西方政治学尤其是日本政治学的影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对政治逻辑的理解是“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33]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对政治逻辑的理解是“思想、政治是统帅”,“是灵魂”,“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3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邓小平将政治逻辑解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35]近年来,习近平强调心怀“国之大者”,认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集中表达了中国新发展阶段的政治要求,更在深层次上昭示了当代中国政治逻辑的变化:“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取代了“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

(一)固本培元:从利益政治向认同政治转变。固本培元最初是中医学概念,是巩固根本培养元神的意思,将其引申为政治上“国之大者”概念,意在强调维护和巩固政权的本根。本根问题的核心是一个党和一个政权要弄清楚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问题。固本培元具有时代性,每个历史阶段都面临不同的社会环境,也会出现与其时代性质相适应的本根问题,形成特定的“国之大者”。

在农业社会时期,农业事关国计民生,“重农爱民”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维护国祚基业的本根,故将“轻徭薄赋”、“仓廪有积”、科举取士等天地、宗庙、民生、军事、教育、刑法、财税等界定为“国之大者”。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群体性崛起,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危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成为决定政权生死存亡的本根,遂将阶级斗争、富民强国界定为“国之大者”。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国家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三大历史任务”,其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被界定为“最大的政治”。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中国政治的核心问题日益从以“富起来”为中心的利益政治转变为以“强起来”为轴心的认同政治。利益政治偏重社会公共权威对复杂利益的分配,认同政治偏重社会公共权威对多元社会认同的整合。“富起来”主要侧重解决利益问题,在价值认同问题上采取不争论的态度,“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因此,在此种政治观指导下,无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只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与政治制度无关。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只要能够发展生产力的,都可以在实践中使用。然而,“强起来”主要侧重解决价值问题,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政治信仰,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绝不做两面派、两面人。因此,在这一政治观指导下,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做到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总之,“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36]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因利益而结成的政党,而是以共同理想信念而组织起来的政党,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国之大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纲举目张:从改革试点向顶层设计转变。纲举目张出自战国时期吕不韦《吕氏春秋␎用民》:“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强调通过抓住事物的关键来带动其他环节和领域的突破。毛泽东同志曾用纲举目张来表达各项工作要抓住主要矛盾,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国之大者”尽管关乎国之兴衰危亡的命脉,但也是由众多具体事情组成的,在推进过程中要抓住重点,分清主次,找准突破口和发力点。“国之大者”重在行动,选择不同的突破口和发力点,反映了政治逻辑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在发力点上强调改革试点,鼓励基层大胆试点、试验。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39]通过鼓励基层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先试点,然后总结经验,逐步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多的人群内推广开来。无论是在农村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索乡镇企业、小城镇建设,还是在城市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都是通过试点试验的办法启动,然后通过总结经验、及时纠正错误,进而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开来。邓小平在多次会见外宾时强调,“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

总之,改革试点是一种重点突破的政治逻辑,通过开展实验试点,总结经验,稳步推进。“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很多难啃的骨头涉及众多领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面对难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改革推向前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43]“顶层设计”源自系统工程学,强调运用系统论从全局出发,开展自顶层到基层的战略构想和科学设计,将这一概念引入社会科学领域意在强调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期间提出:“改革推进到现在,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出改革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45]在随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46]为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习近平直接担任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等职务,多次强调要抓重点、抓关键,认为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抓好涉及重大制度创新的改革,统一行动、毫不松懈,才能以重点突破牵引和带动全局,不断开创改革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顶层设计的政治逻辑日益凸显,《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重要文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雄安新区建设等一些重要战略举措,都是顶层设计的产物。

(三)居安思危:从发展政治向风险政治转变。打天下易,守江山难。居安思危是中国古代统治者总结出来关于打天下、守江山的经验教训,比如“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于安思危,危则虑安”“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等观点,总结出了很多“国之大失”“国之大患”等“病国之大者也”。所有这一切,均可被视为“国之大者”的重要内容,强调要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出自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47]一个国家既有太平盛世的安宁,也有动荡乱世的危险,如果执政者沉湎太平安乐,就会有危乱亡国之险。居安思危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经验,中国历代领导人一直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在众多文献中频繁出现“市场风险”“自然风险”“金融风险”“执政风险”“风险责任”,居安思危,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原则。

从实行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中国政治基本上遵循以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政治逻辑。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在邓小平看来,“发展才是硬道理”,[48]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现代化建设成为最大的政治,发展成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国内来讲,发展是获得人民支持的根本条件。“如果经济发展老是停留在低速度,生活水平就很难提高。

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49]相反,“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50]从国际来看,发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标志。发展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51]“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52]当然,邓小平也意识到风险和挑战,“我们在确定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意识到会有这样的风险。”[53]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必然要“冒风险”,而且“要冒很大风险”,“我们的改革不只是过五关”“可能比关公还要过更多的‘关’,斩更多的‘将’。”[54]但是,邓小平主张不要怕冒风险,改革开放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什么都怕,什么事情都办不成。”[55]此外,在面对风险时要沉着应对,“胆子要大,步子要稳”,[56]“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57]改革是化解风险的关键。“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58]总体来看,邓小平在面对风险的时候,更强调机遇的一面,强调改革开放总体上有利于我,要抓住机遇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国家安全成为关乎国际发展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中国政治日益转变为发展与安全并重的风险政治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忧患意识,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把保证国家安全视作头等大事,决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的错误,时刻牢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要求“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59]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深刻分析我国面临的重大风险挑战,防范化解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习近平特别强调要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提高对各种矛盾问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在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方面,强调筑牢制度防线,夯实治理根基。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0]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了国家安全体系,形成了国家安全理论,完善了国家安全战略,建立了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强调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20xx年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时强调:“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体系,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转化融合,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冲击。”

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与安全相互交织日益形成一个风险复合体,必须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到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面对新发展阶段面临的一系列国际国内风险挑战,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这是新时代“国之大者”的风险政治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问题,任何时候都是根本性的大问题。”[62]“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63]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是由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最根本任务决定的。因此,作为一种治国理政的智慧,“国之大者”的核心是要从政治高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首要的责任就是政治责任,心怀“国之大者”就是要自觉讲政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对党中央精神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坚持用党中央精神分析形势、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能够经得起大风大浪考验。同时,心怀“国之大者”要求做到顾全大局,能够超越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小局,真正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谋划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64]只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不折不扣抓好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才能将“国之大者”落到实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 <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最新模拟公司实训活动总结 模拟公司实训感想(3篇)

下一篇:这里我写最美诗行作文600字初中范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