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唱响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的思考
上饶县教育局 徐建华
“唱响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是在我县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所提出的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体现出县委、县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心。那么,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成了当前乃至以后发展我县教育事业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县教育局局长,身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的教育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三年来,我县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在改革开放中加快发展,在与时俱进中开拓创新,在克服困难中奋发有为,在机遇挑战中乘势而上,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质量与教学管理、学校建设和后勤化服务及参与经济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明显成就,呈现出“基教突出、特色明显、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人才,为县域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协调发展提供了人力和智力保障,成为上饶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二、我县教育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问题
为了整合教育资源,从2006年开始,我县按照相关要求,加快了农村中小学布点调整,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进行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部分学校资金问题,配套设施不健全,部分学生仍在原教学点就读,造成了大量的小班额,造成教师资源的巨大浪费,相当多的学校不得不聘请临时代课人员。四是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我县属于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财力较差,虽然近年来不断加大了教育投入,但除去经济社会发展和其它社会事业发展所需资金外,投入教育的资金还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五是学校负债严重。根据上半年学校债务审计情况,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普九”欠债万元,虽然国家已经在解决处理,但目前一时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影响了当前教育的发展。六是政策不协调,自创环境差。我县一方面缺乏创新性教育发展政策,另一方面国家现有教育优惠政策不能全面落实(如教师津补贴不低于公务员的问题)。多年来,尽管县委、县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但就社会整体而言,缺乏对教育发展的统一认识,形不成整体合力。三、对今后教育发展的思考
我县教育事业要科学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开拓发展思路、把握发展内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完善发展机制,促进教育发展切实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全面实施农村教育城镇化、学校建设标准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教育管理科学化、教育教学优质化战略,发展教育文化,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办出教育特色,才能实现名生辈出、名师荟萃、名校叠现的省级“教育名县”品牌。
(一)开拓教育发展思路
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必须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必须拓宽教育发展思路,认真研究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明确目标定位。目前,我们把“唱响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其主要是要把教育发展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生存和发展方式,满足全体公民基本学习需要,为他们提供掌握自己命运和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可能性;贯彻教育公平原则,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教育资源为公民共享;调整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避免任何形式的教育浪费,科学地实施农村教育城镇化战略。二是提高服务能力。要正确处理教育发展自主与从属、独立与受制、应为与难为的关系,找准教育自主、独立、应为的立足点,主动服务社会。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表现出来,促进教育功能的生成与释放,回报社会和人民,提高服务能力。教育功能的生成,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避免主观意志和感情用事;教育功能的释放,则要根据社会需要和所提供的可能条件,发挥最大的作用。三是完善衡量机制。要建立教育的自我衡量机制,通过教育的不断自我革新,增强教育的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要充分认识和有效释放教育的功能,在“需要”与“可能”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对接点,适当超前,统筹规划,科学谋划发展进程,使教育办出时代特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把握教育发展内涵
教育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一是教育的全面发展,包括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等等。二是教育的协调发展,包括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要统筹教育的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质量,统筹和保障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均等,统筹教育量的积累与质的跃迁,统筹教育发展的重点与一般,统筹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难点与薄弱环节,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三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教育发展的衔接性、持久性、连续性、服务性;要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充分考虑人民的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的承受能力,解决好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充分考虑教育发展的“硬件”和“软件”,研究制订、完善教育发展的规范、标准、制度、机制,认真研究并解决好人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后劲,研究提高受教育者发展的学习能力和就业的竞争能力,研究教育发展的支持能力和提高服务能力。
(三)创新教育发展模式
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的、相互衔接和沟通的、开放的教育结构体系;建立以德育为首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受教育者德心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体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发展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元的教育资源体系;建立教育与经济、科技紧密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教育服务体系。
(四)破解教育发展难题
教育发展就是解决问题,特别是要破解教育发展中的难题。难题制约甚至阻碍教育发展,破解难题是考量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难题,必须解放思想,围绕发展主题,采取非常规的办法,千方百计地加以解决。教育发展的难题很多,如“两基”成果的巩固提高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实施及教育文化建设等等。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全县上下解放思想,共同努力,解决了很多教育难题,应该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的能力,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
(五)提高教育发展质量教育发展质量是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教育教学优质化是教育工作者奋力追求的目标,也是提高教育发展质量的根本。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根据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制订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采取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方法;转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夯实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加强教育质量管理,建立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六)完善教育发展机制
完善教育发展机制,就是要实施教育管理科学化,包括管理策略和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在管理策略上,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策略。在管理方式上,要由经验管理向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的转变。要全面推进以法兴教、依法治教,形成决策科学民主、快速高效的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和改进师资管理工作,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以激励竞争为导向,形成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充分发挥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师资管理运行机制,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以改革教育体系和优化教学过程为中心,建立新的质量与效益评价体系及办法,健全教育运行机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办学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教育发展运行机制。
四、我县教育发展建议和意见
我县教育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根据“唱响学在城西,打造教育名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等问题谈谈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要明确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路: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理念的核心,根本在人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第一,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建立以人格和智能全面发展的质量观。第二,明确素质教育目标。素质教育的目标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完善素质教育评价。重视学生健康发展、个性的充分发展,注意识别和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强化优势智能和改善弱势智能,促进各种智能协调发展。建立以生成、发展、过程为主线,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
二要制定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第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根据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采用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突出主体参与与实践体验,自我教育与激励教育,寓教于学与寓教于做,寓教于玩与寓教于乐,生动活泼与形式多样。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坚持心理学的发展观,通过专题讲座、学科教学和生活的渗透,以及个别疏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完善自我,养成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品质。第三,推进教育改革。要积极探索课程改革,课程目标要由知识教育转向学习能力培养,课程内容要实现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开发的结合,课程结构要彰显模块化课程的开放性、灵活性,课程实施要从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变。第四,优化教育环境。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是基础教育理念的重要指向,要加强联系,优化育人环境,让学校教育得以延伸,家庭教育得以改善,社会教育受到重视。第五,改进教育评价。建立健全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和评价办法,对学校进行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对学生重视综合评价、生成评价、激励评价,对教师重视职业道德、育人业绩和专业发展的全面评价。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办学指导方针。
一要正确把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区域内部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达到大体相当的平衡发展。要科学地分析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的客观性和“均衡”的相对性,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创新,努力做到受教育者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和教育质量评价公平。义务教育在实现普及后,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育布局结构不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教育质量不均衡。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客观存在、历史形成的事实。因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地区差别,因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异造成城乡差别,因政策、文化、历史等因素形成学校差别。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历史的概念,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整体战略,包括城乡之间、乡镇之间、校际之间的结构均衡,教育经费、师资、教学设备等资源的配置均衡,实行办学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均衡等等。
二要理性选择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教育均衡发展,包括分类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要根据县域实际情况,实行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分类发展,而不是“削高补低”的平均发展;实行“创优扶差”、高位平衡的和谐发展,而不是“限优等低”的制约发展;实行整体布局、规范基准、张扬个性的特色发展,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同步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要实施农村教育城镇化战略,要采取四个策略:一是抓好重点,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二是抓住关键,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三是抓好切人点,推进校际均衡发展;四是张扬个性,激励学校特色发展。三要在三个层面采取有效措施。在物质层面上,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均衡配置,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和支持,不要人为地制造不平等。在制度层面上,保障受教育者权利平等的实现,获得平等入学机会,不要人为地制造新矛盾。在意识层面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展,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不要人为地限制个性发展。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应切实承担起主要责任,采取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教育资源区域内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循序渐进地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四要采取有效的教育均衡发展办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合理调整是基础,教师合理配置是关键;教育资源配置,要以标准定均衡,共享促均衡,监测促均衡。具体办法有:一是调整网点布局,因地制宜,合理集中办学,合理调整初中过大班额。二是制订办学条件标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教师、装备等),使区域内所有学校都达到基本标准。三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积极发展寄宿制学校。四是实行“按需设岗、量化测评、竞争择优”的聘任制度和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合理流动。五是加强校长和教师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六是实行支教、跟班学习、名师示教等制度,组织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组织城镇教育资源支持乡村学校,组织县级名师巡回教学、示范和指导。七是发展远程网络教育,充分利用好教师电子备课系统,提供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八是健全激励机制,实行过程管理,促进学生发展,落实教育公平。
(三)普高的加快发展和质量提高
普通高中教育是通识教育,是教育体系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既影响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又制约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更影响国民素质提高,是全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
发展内涵:高中教育发展包括量的积累和质的跃迁,是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普通高中教育以高考为主要出口,与社会要求存在差距,也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搞平均主义并不能实现教育的平等,只能因势利导,利用教育的分层和流动功能,让不同需要的人受到不同需要的教育。普通高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直接源头,要下大力气认真解决高中教育滞后、制约各级教育协调发展这个“瓶颈”。
发展思路:一是坚持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并举。二是合理集中与科学布局统筹兼顾。三是提高质量与扩大规模统筹协调。四是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合理衔接。五是政府办学为主与多元办学相结合。六是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发展对策:一是加快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政府管理职能要逐步转向教育规划、政策供给、执法监督和教学督导等宏观管理,承担信息、咨询、监督的任务,逐步落实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人权、财权和事权。二是调整高中学校布局,形成以城区为主体的高中学校布局,抓好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加强等级学校建设,实行普通高中“分级达标、分类推进、动态管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办学水平,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三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用政策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资高中教育,努力发展民办高中,形成多元办学体制。四是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中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狠抓落实。积极推行“全员聘任,岗位管理”的人事制度改革,鼓励学校引进优秀教师和管理人才,加强骨干教师力量。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加强校本培训和研修,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五是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素质教育为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制度。加强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张扬和提升,切实改革普遍存在的满堂灌、注入式、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六是培养提高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自己的智能优势和发展潜力,正确选择成长路径。积极探索普通高中的分流以及与职业高中的沟通,拓宽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出口”,向高等学校和社会输送更多素质良好的毕业生。
(四)扩大职业教育与提高劳动者素质
办学定位: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技能教育,是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举措,关系到人力资源强县发展战略的落实,要作为攻坚工程来抓。
发展思路:实行集中办学,学历教育为主、长班与短训相结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布局和劳务市场的需要,培养与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的适销对路的高素质劳动者,保持职业教育办学出口与进口畅通、招生与毕业生就业良性循环,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三农”服务。
发展对策:一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把职业教育办大、办好、办活。二是坚持多元办学,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三是面向社会市场,根据产业设置专业,根据岗位设置课程,大力加强文化基础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四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把企业应用的新技术引入教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办学的培养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增强核心就业能力。五是认真搞好教学基地建设,包括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六是实行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包括思想品德、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等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