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端午节粽子的寓意和象征实用(3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端午节粽子的寓意和象征篇一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五月五,过端午;拉露水,插艾蒲;吃粽子,系五索;戴个荷包香馥馥。”这是一曲曾在旧时青岛广为流行的端午节歌谣,唱出了过端午节各项丰富有趣的民俗活动。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最迟在南北朝时期,农历五月初五已经成为大江南北中国人共同的节日了。旧时青岛的端午节民俗不仅丰富有趣,而且还具有胶东一带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
旧时青岛端午清晨,少男少女多结伴到野外拉露水,即用手绢把庄稼苗或草叶树叶上的露珠采下来,用它擦眼擦脸,据说端午露水擦眼不得眼疾。少男少女还把拉的露水带回家,给老人擦脸擦胳臂,据说可一年不生疮疤癞疖,这一风俗在胶东半岛曾经盛行。
作家丁宁在散文《端午》中这样描写道:“鸡鸣头几声,事先约好了的几个好朋友,便在朦胧的晨曦中集合在街头,手拉手儿,叽叽嘎嘎,嘻嘻哈哈,又说又笑,惊得各家的狗一齐狂吠。每人拿一条羊肚子毛巾,直奔野外的河边、山坡,找那些绿草长得最丰盛、最鲜亮的地方,把毛巾搭在草梢上,一手捏一个角儿……来回奔跑……一会儿,毛巾湿得透透的,鞋子、裤脚也湿得透透的,就算成功。这时,太阳还没有露头……”
人们拉露水回家时,常常要采些艾蒿带回家,插在屋檐下、门窗上,因相传插艾蒿可以驱虫避邪。《胶澳志·民社志》转录旧县志记载:端午节“门悬蒲艾,人簪艾叶,儿女系五色丝于臂,以辟邪。”这一端午习俗至今仍在青岛民间沿袭。
端午节系五索也是古俗,清代《即墨县志》记载:“儿女系五色丝于臂以辟邪。”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红、绿、黄、白、黑为吉祥色。这天家长给儿童手脖、脚脖、手指上系五彩线;给女孩子发髻上插艾叶和石榴花;少男少女佩戴各式各样装着药材的香荷包等。这既可以驱邪,又是很吉祥的装饰品。
清代《即墨县志》记载:“端午食角黍、泛雄黄酒饮之。”旧时青岛民谚:“吃了端午粽,就把棉袄扔。”角黍即粽子,旧时青岛人多吃用大黄米加大红枣包的粽子。每年一到临近端午节时,城乡集市上便有了卖芦苇叶和波罗叶的商贩。端午节前包粽子是一项很有意思的节令活动,一家大小不论是会包粽子的还是不会包的,都围在一起包粽子,说说笑笑特别开心。
另外,粽子锅里煮的鸡蛋有一股淡淡的苇叶清香气味,特别好吃。端午节亲友邻里之间互相赠送粽子、鸡蛋,是一项人情味很浓的社交活动。即墨人过端午还吃一种荷叶形的面食“荷叶”,端午节时还多喝雄黄酒,儿童不能喝酒则将酒点在耳孔里,相传此俗可以辟虫蛇。
旧时青岛端午节食品中还有一种叫作“粘占”的美食。端午节前后,人们将青麦穗上的麦粒煮熟,搓去外皮以后,再用石磨磨成长条形的“粘占”。“粘占”清香可口,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端午节孝敬老人和哄孩子的美食。
彝族:“都阳节”
端午节是彝族的都阳节,彝族民间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日。
传说古时有一年天气炎热,彝族寨子里病疫流行。人们惊恐万分。江边的汉族兄弟听说后就把端午节采的菖蒲、艾叶和雄黄送上山,用药给老人洗疮,用雄黄酒给阿依擦身,不几天,人们的病全好了。后来,彝族人备了厚礼下山感谢汉族兄弟。汉族人告诉他们说,端午节的草药能治百病,还能邂邪。从此,彝族也过起了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彝语把“端”念成了“都”,所以将端阳节叫做“都阳节”。
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要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还要包好粽子,带上酒和培培肉,到风光秀丽的山间草坪,进行摔跤、跑马、斗牛、斗羊、跳舞等娱乐活动。
傣族:粽包节
粽包节是傣族民间节日,流行于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区,每年夏历五月初五日举行。
节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在村边树下围成一圈唱情歌。然后,小伙子把粽包掷给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双双到附近僻静处谈情说爱,至日落西天时才离去。
苗族:花山节
花山节是昭通市苗族传统节日,但因方言(支系)不同,节日活动的时间也不同。白苗的花山节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花苗的花山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
节日到来之前,花山主办人就要在举行花山盛会的地方高高地竖起一根木杆,称为花杆。花山场上,举行武术、斗牛、赛马、射弩和打毽子等比赛活动。或是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寻爱寄情,互订终身。
<
★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具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寓意由来★ 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原因★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的原因★ 端午节的食物及吃粽子的来由★ 关于端午节的作文 端午节吃粽子由来★ 端午节吃粽子原因由来
端午节粽子的寓意和象征篇二
“五月五,过端午;拉露水,插艾蒲;吃粽子,系五索;戴个荷包香馥馥。”这是一曲曾在旧时青岛广为流行的端午节歌谣,唱出了过端午节各项丰富有趣的民俗活动。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最迟在南北朝时期,农历五月初五已经成为大江南北中国人共同的节日了。旧时青岛的端午节民俗不仅丰富有趣,而且还具有胶东一带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
旧时青岛端午清晨,少男少女多结伴到野外拉露水,即用手绢把庄稼苗或草叶树叶上的露珠采下来,用它擦眼擦脸,据说端午露水擦眼不得眼疾。少男少女还把拉的露水带回家,给老人擦脸擦胳臂,据说可一年不生疮疤癞疖,这一风俗在胶东半岛曾经盛行。
作家丁宁在散文《端午》中这样描写道:“鸡鸣头几声,事先约好了的几个好朋友,便在朦胧的晨曦中集合在街头,手拉手儿,叽叽嘎嘎,嘻嘻哈哈,又说又笑,惊得各家的狗一齐狂吠。每人拿一条羊肚子毛巾,直奔野外的河边、山坡,找那些绿草长得最丰盛、最鲜亮的地方,把毛巾搭在草梢上,一手捏一个角儿……来回奔跑……一会儿,毛巾湿得透透的,鞋子、裤脚也湿得透透的,就算成功。这时,太阳还没有露头……”
人们拉露水回家时,常常要采些艾蒿带回家,插在屋檐下、门窗上,因相传插艾蒿可以驱虫避邪。《胶澳志·民社志》转录旧县志记载:端午节“门悬蒲艾,人簪艾叶,儿女系五色丝于臂,以辟邪。”这一端午习俗至今仍在青岛民间沿袭。
端午节系五索也是古俗,清代《即墨县志》记载:“儿女系五色丝于臂以辟邪。”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红、绿、黄、白、黑为吉祥色。这天家长给儿童手脖、脚脖、手指上系五彩线;给女孩子发髻上插艾叶和石榴花;少男少女佩戴各式各样装着药材的香荷包等。这既可以驱邪,又是很吉祥的装饰品。
清代《即墨县志》记载:“端午食角黍、泛雄黄酒饮之。”旧时青岛民谚:“吃了端午粽,就把棉袄扔。”角黍即粽子,旧时青岛人多吃用大黄米加大红枣包的粽子。每年一到临近端午节时,城乡集市上便有了卖芦苇叶和波罗叶的商贩。端午节前包粽子是一项很有意思的节令活动,一家大小不论是会包粽子的还是不会包的,都围在一起包粽子,说说笑笑特别开心。
另外,粽子锅里煮的鸡蛋有一股淡淡的苇叶清香气味,特别好吃。端午节亲友邻里之间互相赠送粽子、鸡蛋,是一项人情味很浓的社交活动。即墨人过端午还吃一种荷叶形的面食“荷叶”,端午节时还多喝雄黄酒,儿童不能喝酒则将酒点在耳孔里,相传此俗可以辟虫蛇。
旧时青岛端午节食品中还有一种叫作“粘占”的美食。端午节前后,人们将青麦穗上的麦粒煮熟,搓去外皮以后,再用石磨磨成长条形的“粘占”。“粘占”清香可口,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端午节孝敬老人和哄孩子的美食。
端午节粽子的寓意和象征篇三
彝族:“都阳节”
端午节是彝族的都阳节,彝族民间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日。
传说古时有一年天气炎热,彝族寨子里病疫流行。人们惊恐万分。江边的汉族兄弟听说后就把端午节采的菖蒲、艾叶和雄黄送上山,用药给老人洗疮,用雄黄酒给阿依擦身,不几天,人们的病全好了。后来,彝族人备了厚礼下山感谢汉族兄弟。汉族人告诉他们说,端午节的草药能治百病,还能邂邪。从此,彝族也过起了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彝语把“端”念成了“都”,所以将端阳节叫做“都阳节”。
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要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还要包好粽子,带上酒和培培肉,到风光秀丽的山间草坪,进行摔跤、跑马、斗牛、斗羊、跳舞等娱乐活动。
傣族:粽包节
粽包节是傣族民间节日,流行于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区,每年夏历五月初五日举行。
节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在村边树下围成一圈唱情歌。然后,小伙子把粽包掷给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双双到附近僻静处谈情说爱,至日落西天时才离去。
苗族:花山节
花山节是昭通市苗族传统节日,但因方言(支系)不同,节日活动的时间也不同。白苗的花山节在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花苗的花山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即端午节。
节日到来之前,花山主办人就要在举行花山盛会的地方高高地竖起一根木杆,称为花杆。花山场上,举行武术、斗牛、赛马、射弩和打毽子等比赛活动。或是青年男女对唱山歌,寻爱寄情,互订终身。
<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元曲精选
- 古诗十九首
- 小学古诗
-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写景的古诗
- 咏物诗
-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描写夏天的古诗
- 描写秋天的古诗
- 描写冬天的古诗
- 描写雨的古诗
- 描写雪的古诗
- 描写风的古诗
- 描写花的古诗
- 描写梅花的古诗
- 描写荷花的古诗
- 描写柳树的古诗
- 描写月亮的古诗
- 描写山的古诗
- 描写水的古诗
- 描写长江的古诗
- 描写黄河的古诗
- 描写儿童的古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含有地名的古诗
- 节日古诗
- 春节古诗
- 元宵节古诗
- 清明节古诗
- 端午节古诗
- 七夕古诗
- 中秋节古诗
- 重阳节古诗
- 古代抒情诗
- 伤怀的古诗
- 咏史怀古诗
- 爱国古诗
- 送别诗
- 离别诗
- 思乡诗
- 思念的诗
- 爱情古诗
- 励志古诗
- 哲理诗
- 闺怨诗
- 赞美老师的古诗
- 赞美母亲的古诗
- 关于友情的古诗
- 关于战争的古诗
- 忧国忧民的古诗
- 婉约诗词
- 豪放诗词
- 人生必背古诗
- 论语
- 诗经
- 孙子兵法
- 三十六计
- 史记
- 周易
- 山海经
- 资治通鉴
- 黄帝内经
- 了凡四训
- 梦溪笔谈
- 千字文
- 世说新语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庄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韩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缭子
- 吴子
- 伤寒论
- 天工开物
- 素书
- 汉书
- 文心雕龙
- 吕氏春秋
- 孝经
- 孔子家语
- 颜氏家训
- 孙膑兵法
- 搜神记
- 笑林广记
- 楚辞
- 乐府诗集
- 论衡
- 百战奇略
- 战国策
- 三国志注
- 将苑
- 六韬三略
- 反经
- 公孙龙子
- 司马法
- 逸周书
- 黄帝四经
- 清官贪官传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贞观政要
- 金刚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水经注
- 农桑辑要
- 文昌孝经
- 六祖坛经
- 地藏经
- 徐霞客游记
- 弟子规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冰鉴
- 容斋随笔
- 智囊
- 围炉夜话
- 商君书
- 魏书
- 周书
- 三字经
- 子夏易传
- 笠翁对韵
- 公羊传
- 尔雅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宋书
- 北齐书
- 新五代史
- 陈书
- 金史
- 南齐书
- 梁书
- 旧五代史
- 辽史
- 北史
- 南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记
- 高士传
- 大唐西域记
- 传习录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百家姓
- 智囊(选录)
- 罗织经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红楼梦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西游记
- 水浒传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太平广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隋唐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侠五义
- 穆天子传
- 二刻拍案惊奇
- 喻世明言
- 说唐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三刻拍案惊奇
- 四十二章经
- 心经
- 法华经
- 华严经
- 楞伽经
- 无量寿经
- 圆觉经
- 易传
- 抱朴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文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声律启蒙
- 随园诗话
下一篇:透明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