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假期读书心得体会400字(优秀六篇)

最新假期读书心得体会400字(优秀六篇)

小编:zd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假期读书心得体会400字篇一

这是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事,美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这时,安德鲁。罗文接到任务:与古巴起义军领袖加西亚联络,并将信送到他手中。罗文没多问一句话,立即无条件执行,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历尽艰险,终于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凭着这封信,美国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主人公罗文是那么负责,他的信念如此坚定,接到任务时,没有多问,而是抓紧时间执行任务,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啊。我觉得这种精神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学习上都是难能可贵的。学生或是下属接到任务时,就该毫无怨言,认认真真地完成。这么一说,我倒是觉得我们班长身上有罗文的影子。

这事发生在一年级,我们刚上学那会儿。我们和班长玩得正欢,刘老师又叫班长去办公室了。“到底什么事儿老叫班长?”不一会儿,班长就回来了,问道:“有谁知道文印室在哪儿?”我们摇摇头:“不知道。”一听这话,他就脚踩“筋斗云”飞奔而去,我们疑惑不解,也就继续接着玩。时不时只看见他的身影在楼道中闪现,每一次,他都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偶尔望见他停了那么一下下,又挺直腰板,继续奔路……从后面看,班长简直就像奔跑的火鸡。

不知不觉我们都玩了十分钟,休息时,又看见他跑了出来,上气不接下气,衣服、裤子都被汗水湿透了,可他脸上依然挂满笑容,手里还握着一张纸。他一刻也不休息,踉踉跄跄地走进了办公室,出来时,只见他一屁股坐倒在地上……

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罗文一样,既要自己主动去做,又要扎扎实实地做事,不能一拖再拖。遇到困难,不能畏缩,而是要勇敢地去面对。正如书中所说:罗文是敬业、主动、忠诚、勤奋的象征。全世界人们都应向他学习。

《把信送给加西亚》虽然讲的是小小的一个故事,但是留给后人的却是深思,因为它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以及坚定的信念定可以创造奇迹。

假期读书心得2

假期读书心得体会400字篇二

对柴静第一次印象深刻的是网上她演讲的那个视频《认识的人了解的事》,整个演讲一气呵成,是一个很平静的叙述,但对于我却有一种非常震撼的感动,是故事里人做的事情,也是她非常合适的表述。平静、坚定、有个性、有力量。后来看到网上说这个视频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

第二次,记不得是哪里看到了柴静调查某个事件说自己可能会有危险,但是自己也要去追寻事实。当时在想做新闻是这样吗?

书的撰写让我看到了柴静的文字功底,确实了得,汉字这门语言她的使用让自己感觉到真的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从这点也让我对提高自己的汉语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有了更强的动力。

回到书的内容,我不是新闻人,但能感觉到柴静的新闻是她自己找到的一种新闻表达,是自己的我就很欣赏。所以看到这本书中描写的人和事我感悟《看见》名符其实。从书中我看见了如下:

1、部分新闻工作者的生活方式

寻找、发现、参与、了解、分析、追寻、思考、真相、展现,每个新闻工作者都用自己的生命追求着这些,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不平静,也并不轻松,对某个新闻事件的追求可能会翻山越岭、困难重重,但他们在行动,在努力让这些事情真实的展现。

他们的生活更有社会的责任感、有社会主人翁精神,“与我无关”这样的词语感觉他们说出来就像是犯了错误。

他们的生活是一种高效的工作和彻底的放松相结合的时间分配,有探寻的繁重也有安静的思考,这个是我这个行业主流节奏不给予的。

他们的生活“看见”的更多,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敏锐的捕捉,更多的是行动带来的收获。

2、书中人物对我的触动

书中讲了20个人和事,相信不同的读者触动肯定也不同。

“我只是讨厌屈服”——看到我真的想问自己是公民吗?

自己也常遇到权益受损的事情,或者是看到其他人权利受损的事情,很多时候心底里发出的是“把这个自己问题解决掉,要保障自己的利益”可能通过关系、可能通过自己的能力,但大多数就是享用自己的“神通”去搞定这些事情,那些跟我无关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仿佛大环境已经是这样,经常听到身边抱怨社会的环境是多么的世风日下,发达国家是多么多么的高素质,但自己在事中时又还是做着那些没素质的事情,为什么?答大家都这么做……

过马路的时候你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身边的人不这样做你能制止吗?为什么会有中国式过马路?前些天我好想听到说对于中国式过马路某个地方交通规定处罚前三个人,真实⊙﹏⊙b汗。为什么要处罚,教育难道不是第一位的吗?教育又是谁的责任呢?只有管这个事情的人才能教育吗?这个逻辑不通的事实,在我们身边却成了公理。教育靠的是我们每个公民一起行动,让法律为我们保驾护航,但是道德要靠全面来梳理行为准则,让那些陋习成为全民公敌,这样我们才会有大环境。

从自己做起不是只是自己不去做,更应该是去做榜样、去做监督者,让这样的正气传播、正气壮大。

“无能的力量”——学会承受的力量。

卢安克——向他致敬。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英雄主义,一直想着自己要是英雄,要是英雄就要有非凡的能力,要有能力就不能无能。这个逻辑从小就有,活了三十多岁近几年才开始能够说“我不会,我需要帮助”。

以前只要有事情我必须得会啊!无论任务多么艰巨自己就是要给老板一个满意的答卷。自己很辛苦,答卷交的越漂亮,活也就越来越多,一天24小时谁也无法改变,老板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最终是自己不堪重负。还好自己意识到这一点不算晚,所以学会了去做哪些自己能做的事情,但这个认识还只是表面。

一次做项目,新来的一位大学生一起参与,由于不是她熟悉的业务,看到项目组的人都忙得很辛苦,她自己非常不好意思,帮忙又常帮倒忙。无意一次加班我分配任务,分工时我说后勤保障工作交给她来负责,她满口说“好的,请大家放心”果然,那72个小时我们封闭工作,但是每顿伙食生活起居都非常的舒适到位。项目结束后,她对我说“谢谢您,让我感觉到了我存在的价值”。这对我又是一次触动,每个人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的价值,在任何一个环境中如果自己没有感受到价值,内心都是一种折磨。像往常一样自己做完每个事情,自己亲力亲为大伙是不是会感觉到自己的不信任,感觉不到他们自己的价值,那这样的合作,不也相当于自己在浪费旁人的时间。这是我认识的更深一层。

看了卢安克的故事,自己不禁感慨,承受的力量!多么的准确,你能承受多少也决定了你的天地有多宽广,你能承受的力量也决定了你的伙伴对你敞开的心扉。这也许是教育的方式不同,这也许是思考的方向不同,但这承受的力量正是我们自己在成长中积累的能量。卢安克的承受我看来并不代表逆来顺受,是一种更大的正能量,来改变内心的力量。

谢谢,卢安克。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每个面都有他自己的情况。

公平、公证!?谈何容易。我们一个不算大的公司,处理一件小小的事情,不同当事人各自描述的情况都合情合理,幸好自己现在有给每方面发言的习惯,不然这些小小的事情都很难处理的适度合理。

看到书中这个章节,不仅感慨谁是牺牲品?谁又让自己成为牺牲品?追求利益还是原始动力。如果一切都是诚信的,我看我们就不用合同了,一切都是信守承诺的,我看也不需要法庭了。对于利益追求很多人看到好的一面,也看到不好的一面,这两面都是做好充分准备的。但是这准备是不是能分好情况的准备和坏情况的准备呢?由终而始,你的终的定义更加重要。拿书中提到的房地产商,自己的钱打给了政府,政府又没实现承诺,也没有退钱导致了最后的结果,让我看来还是被利蒙了眼。

天下熙熙皆为利而来,追利没有问题,无非还是想过更好的生活,但是逐利有个大前提就是有命花,要是没了这个前提那一切也等于是雾里看花。

多一面去体会自然就会多一面的收获多一面的准备。好的产品经理,设计产品都会有一个场景模拟的过程,要考虑自己产品的各种场景的适用性这样才能出来经典的产品,做任何事情也是这样,多去看到另一面的情况肯定是更好的。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也有很多的障碍出现,但是无论是何种情况,去探寻去了解的心要是都没有,那这个自然也不会有机会获得。

这三个章节对我的触动很大,书中还有很多让自己看了有感触的章节,“双城故事”、“虐猫事件”、“非典”等等,这一切的“看见”让我有了一种自己很浅薄的感觉,眼前看的好像只有报表,这一切对于柴静的《看见》差太多了,我要看见的更多,要让自己有更多的承受力量,再将这些转化成为更大的行动力量,从而履行一个公民的责任。

假期读书心得体会400字篇三

作为一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毕业的初中教师,原来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已经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了。要想继续胜任教师这一职业,必须重新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作为一名教师,究竟怎么样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这需要我们时时刻刻进行思考和研究。爱因斯坦曾经说:“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也有人说,读了一本书之后,把书本里的知识全部忘掉,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因此,读书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怎么读书才是最重要的。

就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一条途径就是读书,为此,我在寒假期间,我阅读了学校里给我们购买的《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合作学习技能35课——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未来竞争力》等和网络上的一些文章,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一些反思,同时产生一些感悟,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学校里应该教给学生一些什么知识

首先,本人对爱因斯坦的“走出校门后,学生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都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怎么理解。按照常规来说,学校是培育人的地方,一位学生从幼儿班开始到大学毕业,一般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应该说在学校生活的每一个过程都会给学生打下烙印。那么,怎么理解“把学校里的所学的的东西都忘记”呢?通过深刻思考,又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应该教给学生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学习知识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灌知识的“坛子”,也就是说,不能够教给学生一些现存的死知识。

(二)让学生磨练出一些技能

现在社会需要创造性的劳动者,也就是说,需要培养的应该是劳动者,而不是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

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就拿农村来说吧,原来的农村村民是最底层的,不需要什么知识和技能,只要能够进行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就可以了。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就连农村里的劳动也需要有比较高等的技能了。

二、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应该怎么培养人才,培育怎么样的人才

对于“人才”一词,按照《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可见,人才需要具备创造性劳动能力,又是个劳动者。

学习了《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一书的相关内容之后,首先的“智人”和“智神”的理念进行创新性地理解:

智人:这里值得不是生物学分类中人属中的一个“种”,指的应该是有智慧的人,有创造力的人。

智神:指的是有高度智慧的人,有非常强的创造力的人。

(一)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指的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里品质。它是知识、智力、能力以及优良的品质等复杂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人的创造力是天生的,可是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是有差别的,而且创造力的能力和水平的差异很大,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生的创造力的类型也是不一样的。有艺术方面的创造力、文学方面的创造力等。

在学校里,教师首先需要认识和研究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特长。俗话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投胎到人间的任何一个人都对社会会有用。但是,每一个人的能力大小、能力类型是有差异的。

(二)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

个性指的是个性别、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存在方式。

过去的教育教学方式过于“千篇一律”了,不论是水平好的还是水平差的学生,都是用全国统一的教法和评价标准。这从某种角度来说,一大批的人才被埋没了。因为每一个孩子的能力特征、个性特征是不同的,有些具有音乐的天赋、有些具有体育方面的天赋。任何人都有创新的天赋,因此,教师认真地研究学生,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的教育是发展个性教育的具体表现。

假期读书心得3

假期读书心得体会400字篇四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读书,是好事;读大量的书,更值得称赞。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一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他的书斋里杂乱的堆满了各科各类的图书,而且每本书上都有着手迹。读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为“有了书,就象鸟儿有了翅膀”吗!

然而,我们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书并不一定能读好书。正如这位亚克敦,虽然他零零碎碎地记住了不少知识,可当人家问他时,他总是七拉八扯说不清楚。这里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不善长于读书,而只会“依葫芦画瓢”。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诼渐深入或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求书有几千甚至几万,根本的目的在于对自己的书要层层深入,点点掌握,关键还在于把握自己的读书速度。至于“熟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把自己看过的书在看,在看,看的滚瓜烂熟,能活学活用。而“精思”则是“循序渐进”,“熟读”的必然结果,也必然是读书的要决。有了细致、精练的思索才能更高一层的理解书所要讲的道理。

由此可见,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读的精。象亚克敦,他徒有万卷图书,而不会读,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其实他一本书也没有读完。

现在的我们,这种“有书等于没书”的现象是历历在目,也就是不会读书。就说语文课本,大家都认为没什么看头;这样一来,掌握的知识也相对于较为肤浅。因此更何况是其他书呢?我们读书提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面对现在激烈竞争的社会,更需要我们的善读。

对于书,只有善读,才能象蚕一样,吃进去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

假期读书心得4

假期读书心得体会400字篇五

对柴静第一次印象深刻的是网上她演讲的那个视频《认识的人了解的事》,整个演讲一气呵成,是一个很平静的叙述,但对于我却有一种非常震撼的感动,是故事里人做的事情,也是她非常合适的表述。平静、坚定、有个性、有力量。后来看到网上说这个视频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

第二次,记不得是哪里看到了柴静调查某个事件说自己可能会有危险,但是自己也要去追寻事实。当时在想做新闻是这样吗?

书的撰写让我看到了柴静的文字功底,确实了得,汉字这门语言她的使用让自己感觉到真的是相差十万八千里。从这点也让我对提高自己的汉语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有了更强的动力。

回到书的内容,我不是新闻人,但能感觉到柴静的新闻是她自己找到的一种新闻表达,是自己的我就很欣赏。所以看到这本书中描写的人和事我感悟《看见》名符其实。从书中我看见了如下:

1、部分新闻工作者的生活方式

寻找、发现、参与、了解、分析、追寻、思考、真相、展现,每个新闻工作者都用自己的生命追求着这些,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不平静,也并不轻松,对某个新闻事件的追求可能会翻山越岭、困难重重,但他们在行动,在努力让这些事情真实的展现。

他们的生活更有社会的责任感、有社会主人翁精神,“与我无关”这样的词语感觉他们说出来就像是犯了错误。

他们的生活是一种高效的工作和彻底的放松相结合的时间分配,有探寻的繁重也有安静的思考,这个是我这个行业主流节奏不给予的。

他们的生活“看见”的更多,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敏锐的捕捉,更多的是行动带来的收获。

2、书中人物对我的触动

书中讲了20个人和事,相信不同的读者触动肯定也不同。

“我只是讨厌屈服”——看到我真的想问自己是公民吗?

自己也常遇到权益受损的事情,或者是看到其他人权利受损的事情,很多时候心底里发出的是“把这个自己问题解决掉,要保障自己的利益”可能通过关系、可能通过自己的能力,但大多数就是享用自己的“神通”去搞定这些事情,那些跟我无关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仿佛大环境已经是这样,经常听到身边抱怨社会的环境是多么的世风日下,发达国家是多么多么的高素质,但自己在事中时又还是做着那些没素质的事情,为什么?答大家都这么做……

过马路的时候你知道红灯停、绿灯行,身边的人不这样做你能制止吗?为什么会有中国式过马路?前些天我好想听到说对于中国式过马路某个地方交通规定处罚前三个人,真实⊙﹏⊙b汗。为什么要处罚,教育难道不是第一位的吗?教育又是谁的责任呢?只有管这个事情的人才能教育吗?这个逻辑不通的事实,在我们身边却成了公理。教育靠的是我们每个公民一起行动,让法律为我们保驾护航,但是道德要靠全面来梳理行为准则,让那些陋习成为全民公敌,这样我们才会有大环境。

从自己做起不是只是自己不去做,更应该是去做榜样、去做监督者,让这样的正气传播、正气壮大。

“无能的力量”——学会承受的力量。

卢安克——向他致敬。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英雄主义,一直想着自己要是英雄,要是英雄就要有非凡的能力,要有能力就不能无能。这个逻辑从小就有,活了三十多岁近几年才开始能够说“我不会,我需要帮助”。

以前只要有事情我必须得会啊!无论任务多么艰巨自己就是要给老板一个满意的答卷。自己很辛苦,答卷交的越漂亮,活也就越来越多,一天24小时谁也无法改变,老板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最终是自己不堪重负。还好自己意识到这一点不算晚,所以学会了去做哪些自己能做的事情,但这个认识还只是表面。

一次做项目,新来的一位大学生一起参与,由于不是她熟悉的业务,看到项目组的人都忙得很辛苦,她自己非常不好意思,帮忙又常帮倒忙。无意一次加班我分配任务,分工时我说后勤保障工作交给她来负责,她满口说“好的,请大家放心”果然,那72个小时我们封闭工作,但是每顿伙食生活起居都非常的舒适到位。项目结束后,她对我说“谢谢您,让我感觉到了我存在的价值”。这对我又是一次触动,每个人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的价值,在任何一个环境中如果自己没有感受到价值,内心都是一种折磨。像往常一样自己做完每个事情,自己亲力亲为大伙是不是会感觉到自己的不信任,感觉不到他们自己的价值,那这样的合作,不也相当于自己在浪费旁人的时间。这是我认识的更深一层。

看了卢安克的故事,自己不禁感慨,承受的力量!多么的准确,你能承受多少也决定了你的天地有多宽广,你能承受的力量也决定了你的伙伴对你敞开的心扉。这也许是教育的方式不同,这也许是思考的方向不同,但这承受的力量正是我们自己在成长中积累的能量。卢安克的承受我看来并不代表逆来顺受,是一种更大的正能量,来改变内心的力量。

谢谢,卢安克。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每个面都有他自己的情况。

公平、公证!?谈何容易。我们一个不算大的公司,处理一件小小的事情,不同当事人各自描述的情况都合情合理,幸好自己现在有给每方面发言的习惯,不然这些小小的事情都很难处理的适度合理。

看到书中这个章节,不仅感慨谁是牺牲品?谁又让自己成为牺牲品?追求利益还是原始动力。如果一切都是诚信的,我看我们就不用合同了,一切都是信守承诺的,我看也不需要法庭了。对于利益追求很多人看到好的一面,也看到不好的一面,这两面都是做好充分准备的。但是这准备是不是能分好情况的准备和坏情况的准备呢?由终而始,你的终的定义更加重要。拿书中提到的房地产商,自己的钱打给了政府,政府又没实现承诺,也没有退钱导致了最后的结果,让我看来还是被利蒙了眼。

天下熙熙皆为利而来,追利没有问题,无非还是想过更好的生活,但是逐利有个大前提就是有命花,要是没了这个前提那一切也等于是雾里看花。

多一面去体会自然就会多一面的收获多一面的准备。好的产品经理,设计产品都会有一个场景模拟的过程,要考虑自己产品的各种场景的适用性这样才能出来经典的产品,做任何事情也是这样,多去看到另一面的情况肯定是更好的。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也有很多的障碍出现,但是无论是何种情况,去探寻去了解的心要是都没有,那这个自然也不会有机会获得。

这三个章节对我的触动很大,书中还有很多让自己看了有感触的章节,“双城故事”、“虐猫事件”、“非典”等等,这一切的“看见”让我有了一种自己很浅薄的感觉,眼前看的好像只有报表,这一切对于柴静的《看见》差太多了,我要看见的更多,要让自己有更多的承受力量,再将这些转化成为更大的行动力量,从而履行一个公民的责任。

假期读书心得体会400字篇六

有人说:“钱可以创造财富。”有人说:“困难能造就成功。”而当我读了《把信送给加西亚》后,我却想说:“信念可以创造奇迹。”

这是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事,美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这时,安德鲁。罗文接到任务:与古巴起义军领袖加西亚联络,并将信送到他手中。罗文没多问一句话,立即无条件执行,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历尽艰险,终于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凭着这封信,美国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主人公罗文是那么负责,他的信念如此坚定,接到任务时,没有多问,而是抓紧时间执行任务,这种精神是多么可贵啊。我觉得这种精神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学习上都是难能可贵的。学生或是下属接到任务时,就该毫无怨言,认认真真地完成。这么一说,我倒是觉得我们班长身上有罗文的影子。

这事发生在一年级,我们刚上学那会儿。我们和班长玩得正欢,刘老师又叫班长去办公室了。“到底什么事儿老叫班长?”不一会儿,班长就回来了,问道:“有谁知道文印室在哪儿?”我们摇摇头:“不知道。”一听这话,他就脚踩“筋斗云”飞奔而去,我们疑惑不解,也就继续接着玩。时不时只看见他的身影在楼道中闪现,每一次,他都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偶尔望见他停了那么一下下,又挺直腰板,继续奔路……从后面看,班长简直就像奔跑的火鸡。

不知不觉我们都玩了十分钟,休息时,又看见他跑了出来,上气不接下气,衣服、裤子都被汗水湿透了,可他脸上依然挂满笑容,手里还握着一张纸。他一刻也不休息,踉踉跄跄地走进了办公室,出来时,只见他一屁股坐倒在地上……

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罗文一样,既要自己主动去做,又要扎扎实实地做事,不能一拖再拖。遇到困难,不能畏缩,而是要勇敢地去面对。正如书中所说:罗文是敬业、主动、忠诚、勤奋的象征。全世界人们都应向他学习。

《把信送给加西亚》虽然讲的是小小的一个故事,但是留给后人的却是深思,因为它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以及坚定的信念定可以创造奇迹。

假期读书心得2

热点推荐

上一篇:最新假期读书心得600字初一 假期读书心得600《水浒传》(5篇)

下一篇:最新建筑工程居间合同电子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