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爷爷的芦笛教案(3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爷爷的芦笛教案篇一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的特点,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这篇文章比较长,但全文紧凑,行文优美。课题《爷爷的芦笛》既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基于课文这个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我决定紧扣课题,围绕“爷爷的芦笛声给强强什么感受”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脉落的基础上,然后进一步体会想象中的大海令强强向往,白天大海风平浪静,悠扬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了快乐;晚上,大海狂怒起来,爷爷的芦笛声让强强战胜恐惧,变得勇敢起来。
教学前,我想通过诵读对想象中的大海,五月风和日丽的大海,夜晚狂风怒潮的大海进行感悟,并抓住每种环境下强强的心里感受对全文进行品读。只有点拨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用心地读重点句段、精彩句段、疑难句段,去感受情景,想象意境,才能真正读懂“爷爷的芦笛”的内涵。但全文内容多,第二课时时间有限,既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要渗透读的训练,还要领会文章的精神内涵,设计教学过程难度较大,不知道该从那一条主线牵引,哪一点进行切入。实际教学时我让学生在浏览全文后得出了爷爷的三次芦笛给强强的整体感受:向往、高兴、勇敢。围绕这三点再让学生深入课文具体体会,学生在读中重点抓住了环境描写的句段,围绕环境描写把握了强强的心理,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感受,渗透语言表达的训练。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用分析代替学生的读书,代替学生的自悟自得。应避免繁琐的分析,要让学生注重语言的感悟。学生通过自悟而受到情感熏陶,其效果要远远甚于老师通过分析而强加给学生的说教。
课文7至13小节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全文的“魂”。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想通过学生的整体感悟去体会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情感的关系,理解爷爷的言传身教对强强成长的作用。所以我让学生自读时想象看到的画面,想想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由于我没解决好预设和生成的问题,这个环节处理的比较乱。学生没有先把握环境的描写,而是从强强的表现入手谈了自己的感受,虽然事前我也想到过这一点,但课堂上没有及时牵引,学生的体会不够深刻,文章的“魂”最终没有丰满起来。
现在觉得,如果直接启发学生找出描写海风、海浪凶猛的句子和强强动作、心理的句子,体会强强经受实际锻炼的情形,课堂环节会更加紧凑,语言文字的训练能更扎实,课堂也能更有实效。
1、文本解读要深透。我们常说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自悟。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认真解读文本,又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入文本,去寻找散在课文中的中心,进而去理解中心、拓展中心.
2、 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问题。学生的生成其实是学生与文本的倾心对话,学生的问题可能是琐碎的、无序的、模糊的,这就要求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继续抓住文章之魂。而教师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大环节整体牵引,可以使学生随之展开的学习有立足点,也不至于散乱。预设合理,生成也就有迹可寻。
爷爷的芦笛教案篇二
今天听了李老师的《爷爷的芦笛》一课,感受到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很强,适时运用音频让学生感受大浪冲击的声音,把学生带入到暴风雨之夜的情境之中。而且,教师时不时地提醒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想,这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方法。
环节一:揭题、回顾:
师:这节课接着学习接读课题。
师:我们已初读课文,知道强强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1:喜爱芦笛
生2:勇敢
生3:喜欢小闸屋
师追问:强强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爱玩。
师:爱玩,会玩
学生回顾强强是个怎样的孩子,价值何在呢?我想一定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储备,回顾课文内容。从学生回答当中可以看出都是从不同方面谈对强强的认识的。喜爱芦笛是从课题或全文来看;勇敢是从暴风雨之夜看的;喜欢小闸屋是从第一自然段来说的;能够看出学生对课文内容较熟悉,教师可适当点评一下,让学生对每一部分的内容有清晰的回忆。
课堂是学生的,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我们应站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评价他们的发言。如学生答喜欢小闸屋,教师可引导:是呀,小闸屋是多么讨人喜欢呀,你能用文中的话告诉大家小闸屋为什么这么讨人喜欢吗?这样就可以顺利进入到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之中。就不会出现教师追问,学生不知答什么,而是按教师的引导答:强强是个爱玩的孩子。对于爱玩的感受,我觉得有些欠妥,这里的“爱玩、会玩”和“好玩”的意思是有区别的。文中说:在强强的想象里,爷爷的小闸屋是个好玩的地方。这里的好玩并不是为了表现强强的爱玩、会玩,而是从下文表现的:景美、巧手的爷爷和婉转的芦笛声,一切都让人向往,让人心旷神怡。所以,文中的好玩有“美好、美妙、令人向往”的意思。
爷爷的芦笛教案篇三
《爷爷的芦笛》是鄂教版11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主要写少年强强在海边爷爷的小闸屋里,独自一人经历狂风巨浪之夜的恐惧,最后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
前段时间上完《爷爷的芦笛》,在如释重负的同时,也对本课进行了反思。
一直以来,我认为“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教学策略关键是“主线”的设计,这个“主线”可能是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这个主问题要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全课,以利于全课的深入阅读和理解;也可能是贯穿全课的一根红线;也可能是整节课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等。
这篇课文的课题——《爷爷的芦笛》既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线索。基于文本这个特点和六年级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我决定紧扣课题,围绕“每次强强听到的芦笛声是
怎样的?这样的芦笛声给强强带来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感受爷爷的笛声给强强带来了想象与回味,带来了惊喜与欢乐,带来了坚强与勇敢,从而感受到爷爷对强强的那种独特的关爱与期盼。
上完课,我感觉本课的重点落实了,难点也突破了(自我感觉)。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爷爷良苦用心的爱。最后一句话——“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也是爷爷说的一句话,学生理解并不难,关键是要反扣文中前面的内容了解“爷爷是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知道爷爷把强强一人留在家中,让他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让他承受紧张恐惧的煎熬,从而变得勇敢、坚强,来体会爷爷对强强的关爱。
教学难点:了解自然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在表达上的作用,领悟这样交叉描写的关系及其作用,为六年级学生习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为了突破难点,我变以往的依段落顺序学习为归类学习,就是将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分类、集中学习。采用的方法是找句子——感悟——品读。分三步进行:
1、读7——13自然段,用“——”找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环境的恶劣;
2、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强强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大家再读这部分,用波浪线找出描写强强的句子,感受强强内心极度紧张,万分恐惧的心理;
3、师生合作读8、9、10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一边描述环境的恶劣,一边描述强强的反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这三部曲,学生非常清楚地体会到环境的恶劣,使强强“恐惧”心理变得真实可信;又能反衬强强的坚强,使文章“人”与“景”自然相融,互相映衬。从中也学到了描写的方法。
总结这节课的得失,感觉还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改进:
1、这堂课结束前让学生诵一诵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类似的>名人名言,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让我反思到教学第三自然段花的时间多了,只让学生感悟风和日丽的白天大海的迷人之处就够了,作者的描写顺序不必讲解,注意一课一得。
2、板书是依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的,这个非常贴切,但还可以更完美一些。在回归整体总结全文时,紧扣本单元的话题——爱在人间,提炼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关爱与期盼,并板书。
3、这篇文章虽然饱含哲理,但也蕴涵着浓浓的亲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蕴涵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经历了入情、动情、抒情的历程,语言、思维、情感同构共生,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