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组织工作服务发展

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组织工作服务发展

小编:

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组织工作服务发展

近年来,我市组织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千亿**、活力**、和谐**”和文化强市总目标,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为我市追赶跨越、奋力崛起提供了组织保证。大家普遍感受到,近几年是我市组织工作思路新、措施实、成效显著的几年,也是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力度大、亮点多、成果丰硕的几年。

一、科学把握我市追赶跨越、奋力崛起的新形势,加强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问题的研究

服务大局,必先了解大局。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当前,**正处在追赶跨越、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组织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开拓创新,积极工作,在为建设“千亿**、活力**、和谐**”和文化强市总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中实现自身价值。

在服务科学发展的进程中,组织工作必将面临大量的新问题、新领域,必须始终坚持调研先行,尤其要注重抓好三个层面的调查研究,一要加强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前瞻性研究。紧密结合我市追赶跨越、奋力崛起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找准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把握重点,理清思路,实现组织工作的科学决策。二要加强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应用性研究。针对组织工作在服务追赶跨越、奋力崛起的进程中出现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保证组织工作顺利推进。三要加强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规律性研究。及时总结基层创造出的新鲜经验和特色做法,用以指导本地本部门的工作,不断提高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水平。

二、切实转变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工作方式

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必须从传统的、经验的、直线的方式向现代的、辩证的、系统的方式转变。一要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改变过去那种埋头一人一事具体工作的效率不高、被动适应状态,切实加强对组织工作的整体谋划和宏观指导。提高预见性,深刻认识科学发展的特征与走向,注重研究和解决与追赶跨越、奋力崛起“不适应”、“不符合”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突出计划性,紧紧围绕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市委工作部署,研究制定组织工作的规划、思路和战略,力求做到与科学发展贴得更近;把握规律性,努力探寻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规范化的政策和制度,形成正确的工作导向;强化创新性,不断拓展组织工作新领域,延伸组织工作新触角,增强组织工作的渗透性,实现组织工作与科学发展的“同频共振”。二要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克服过去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尊重、引导和保护好广大党员、干部、人才的正当需求,满腔热忱地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人才对“家”的认同感和归宿感。牢固树立基层第

一、群众第

一、实践第一的观念,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广大党员干部保持广泛的直接联系,真心诚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不断提升组织部门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三要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摒弃神秘化、封闭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把过去组织工作重体内循环、更多重领导认可的价值取向,调整到更加注重群众评价和社会认可。以增加组织工作透明度为切入点,积极稳妥地推行组织工作事务公开,有效落实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充分调动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做好组织工作,切实提升组织工作的群众公认度和社会公信力。四要由求稳向高效转变。长期以来,由于组织工作职能的特殊性,工作往往政治挂帅,强调稳妥慎重,习惯按部就班,而忽视了对效率效能的评定。服务科学发展,组织工作不仅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更要有效率效能观念。要抓住求真务实这个关键,倡导奋力争先、追求卓越的工作精神。要抓住速度为先这个重点,充分借鉴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积极构建内部管理的高效运转机制。要抓住能力培养这个核心,大力加强组工干部的业务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组工干部队伍。

三、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要重点抓好三个着力点

不断提高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重点要抓好三个着力点。

(一)找准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结合点

一是配强班子。围绕我市追赶跨越、奋力崛起的总体要求,持续有效地推进干部队伍建设“活力工程”,把组织工作的活力转化为服务科学发展的动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重点选准配强“一把手”,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政“一把手”队伍作为一项事关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搭配副职时,特别注意增加有驾驭经济发展能力的班子成员比重。要把好“进口”,疏通“出口”,使不具备科学发展能力的干部进不去,科学发展能力平庸的人出得来。加大重要部门、重点岗位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力度,并积极向正县级领导职位和科级岗位延伸,在更大、更广的范围内拿出更多的职位公开选人。

二是育好人才。抓住人才引进 、培养和使用等关键环节,大力营造能实现科学发展的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要把培养专业经济型人才作为组织工作的重点,通过引进一批急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一批骨干人才,挖掘一批潜力人才,充实后备人才库,为科学发展储备和提供大量实干型人才。围绕科学发展需要,用市场化理念和经营理念大规模培训人才。强化实践锻炼,选派优秀干部到重点企业、重点工程挂职锻炼,到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发达国家离岗学习、实地考察等,使经济建设主战场成为育人、识人的练兵场和竞技场,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夯实基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三级联创”为统揽,大力实施“强基工程”。进一步深化“连心工程”,推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不断巩固“双结双促”活动成果。坚持不懈地抓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党的工作覆盖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非公企业党组织结对共建,探索发挥党员作用的有效形式。大力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下岗和分流职工党员、离退休职工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促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抓住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创新点。

一是创新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考核评价内容上,既要看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总量,还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既要看当前的发展,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显山露水”的显绩,又要看“后人乘凉”的潜绩;既要看干部的主观努力、工作态度和创新精神,又要看形成政绩的外部条件、难易程度和工作基础;既要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党建工作等情况,又要针对经济部门和非经济一线部门的特点要有所区别和侧重。改进考核方法,实行定性与定量考核、集中与平时考核、组织考核与群众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在实践中考察识别干部,构建开放的、经常化的政绩考核工作机制。

二是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要正视我市目前经济总量小、高层次人才少、没有充裕的资金大规模引进人才的实际,重点在盘活现有人才和利用好区域人才上做文章。探索建立市人才基金,努力形成以市委、市政府为主导,机关、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体制。建立市属人才资源统一调配机制,对重点部门、重点工程予以倾斜,优先配置,突出对经济建设的支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在选派高层次人才到我市挂职、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在驻市高校建立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形成双向良性互动,探索利用驻市人才资源的新载体和新方式。建立和完善以业绩为重点,以品德、知识、能力等为要素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和分配制度。完善人才相关政策,不断优化人才工作和生活环境,在用真挚感情、用创业舞台、用良好环境留人上下功夫,确保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三是创新民主决策机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健全议事规则和具体措施,定期对重要部门领导干部决策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建立决策责任制和决策失误追究制,以改变“班子有责任,个人无压力”的局面,用制度保证领导干部在决策中慎重从事,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三)重视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关键点

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关键是要把组织部门建设好。为此,一要加强教育培训。在对组工干部强化党建和业务知识培训的基础上,加大对科学发展观、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经济和法律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的集中培训力度;针对普遍存在的学习力薄弱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在培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毅力、激发学习动力上下功夫,鼓励组工干部进行在职自学和学历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结构。二要健全选人用人机制。既注重从经济等多个部门把适合从事组织工作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组织部门,优化组工干部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同时,积极把具有科学发展头脑、善于管理的组工干部选派到经济等部门锻炼,向经济等部门输送人才,形成良性互动,激发组工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三要加强信息调研。把信息调研作为创新组织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抓实抓好。加大利用信息指导工作的力度,提高运用国际互联网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把信息管理纳入经常性工作之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落实调研制度,将调研作为谋事之基和成事之道,加强组织工作与经济等工作有机融合的前瞻性研究、规律性研究和创新性研究,真正使组织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热点推荐

上一篇:践行科学发展观要念好真 深 准 实 四字经

下一篇:电脑时代为什么需要练字辩论范文(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