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水浒传十二回读后感300(4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浒传十二回读后感300篇一
《水浒传》里的鲁达,武艺高强,粗武钢勇,他的武器是两把斧子。而且他十分爱吃狗肉。甚至有一次,鲁达要镇关西把十斤精肉和十斤肥肉剁成肉末。十斤骨头斩成细末。镇关西明白鲁达来学自己晦气。不愿干,鲁达便把两包肉末朝镇关西砸了过去。镇关西恼羞成怒,抄起剔骨尖刀,刺向鲁达,鲁达逃到街上。镇关西追来,鲁达就顺势按住他的左脚把他踢倒。
鲁达踏住他胸脯骂道:“你一个操刀屠户,竟然称镇关西,欺侮金家父女!今叫你尝尝俺的拳头!”只一拳,就把镇关西打得出气没有进气了。
武松是一个硬汉,大家最熟悉他的故事,例如武松打老虎。这一天,武松摇摇晃晃上山,见一块大青石,便在那大石上休息了一会,这时忽有狂风刮来。武松心疑,又听得背后扑的一声,回头去却见一只吊眼白额大虫,已落在背后!武松急忙一闪,闪到了老虎背后。大虫见没扑着武松,便前爪一搭地下,猛吼一声,把虎尾一甩,武松又闪到了一边。武松等老虎再次吼时,双手抡起哨棒,尽全身力气一棒击去,不料打折了旁边的树杈,哨棒一截两半。大虫咆哮,再次扑来,武松丢了半截棒,赤手空拳就势按着虎头。武松把老虎头直往土里按,又举起拳头猛击“大虫”头部,终于把“大虫”打瘫了。
李逵是沂水县人,再戴宗手下当小牢子。《真假李逵》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李逵那天路过树林子,忽见有人涂黑了脸,拿了两把板斧喝令留下买路钱。李逵喝道:“你是什么人敢拦老爷去路?”那人说是“李逵”。李逵大笑,操起朴刀去战假李逵,假李逵挡不住想逃,屁股已挨了朴刀,李逵抢前一步踏住那老家伙胸脯说:“老爷才是黑旋风!”然后挺着胸脯走了。
读了《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我仿佛认识了108个梁山起义的绿林好汉。从中让我感受到了:我们一定要学那些正直、行善的人,不能学那些专横跋扈、欺善怕恶的人。刘备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水浒传》,讲述了在元末明初,宋微宗听信奸臣高俅的谗言,弄得民不聊生,民怨四起,一百零八位好汉集结在梁山伯,除恶扬善,替天行道,与朝廷抗击的故事。
随波逐流的是浮萍,风中摇摆却不迷失的一定是大树。——题记
北宋末年,社会动荡,朝廷腐败,奸佞当道,百姓涂炭,社会黑暗,一群有能有义之士揭竿而起,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聚义水泊梁山。《水浒传》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农民起义军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的过程。
孝忠的宋江,仇恨黑暗势力、坚持反抗到底的鲁智深,秉性刚烈、嫉恶如仇的武松,水功了得的张顺,耿直忠诚的李逵等各具特点的英雄好汉。在这篇充满着豪情壮志的文章中,108个英雄好汉纷纷走上梁山,为了小家,更为了大家而战斗。可是结局却不是我所想的那样,宋江对于朝廷过于信任,可以称之为盲目效忠,也是因为好汉们的“忠义”,盲目的跟从,导致最终的结局不是死就是伤。
盲目的服从并不是正确的观点,还会害了自己,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点。
刚一进入初中我们就进行了课改,六七个同学围成一个小组,共同交谈,共同学习。并且每个小组还有三个师傅三个徒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我们在课改下共同进步,共同学习。然而我们小组也存在着一些缺陷:程度差的同学在小组讨论时表现不太积极,他们并不能很好的参与讨论,并且只要知道一个答案就自我满足,他们心里并不想知道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我该怎么办。在大展示时展示给全班同学的答案,都是实现小组讨论后正确的,老师并不知道程度弱的同学是否掌握,所以小组长这时候有自己独特的主见是很重要的。
比如我们小组,小讨论时每个成员都能够发表自己的想法。特别对于较弱组员,讲得不正确的地方能够及时发现并提出,是一个优秀的组长该随时掌握的。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为了大展示的效果随便找一个有正确答案的人上去展示。
当然,我的执着也影响了我们组里的同学。我算是一个比较粗心的人,每次都是在一些细节方面出现问题,在同小组同学一段时间的监督下,虽然我是行政组长,掌控着小组的一切,但每次小展示,都像是我的一次错误show,每个组里成员都能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渐渐地我也能发现一些自己的小错误了。同学们的主见也给了我很大启发。
如果路选对了路,即使前途坎坷,坚持自己的选择,终有一天会实现目标;但是如果路选错了,即使前路一片顺利,也很难达到自己的内心所想。不要盲目的服从,人云亦云。
人需要的是自己的想法。
水浒传十二回读后感300篇三
“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元末明初,世事黑暗,病态张狂。这乱世之中一举人因替穷苦之人辩冤纠枉辞官起义,却因领头人居功自傲,亲信佞臣疏远忠良,愤然浪迹江湖,与世隔绝。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怀着满腔的热忱与悲愤,施耐庵遇到了同样处境的知己罗贯中,开始了水浒传的创作。
高俅,一个臭名昭着的泼皮无赖,在故事一开始就占用很多笔墨描写他如何因会踢毽子取悦人做了堂堂太尉;相反一个有万夫不当之勇能指挥八十万禁军的教头林冲,却因比武赢了高俅举家逃亡遭追杀。越是这不公的社会地位竞争描写,越激发了读者的同情与情绪波动,让人不禁捏了一把汗,此后晁盖等人使用智多星吴用的计谋,让身为押司的宋江也落草为寇,群起反之,这“官逼民反”的写作思想变渐渐的透露了出来。这一群群个性鲜明,有血有肉,重义疏财的梁山好汉们,渐渐在社会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招贤纳士,劫富济贫,攻打贪官,且所到之处军规严谨,接济百姓,在民间传为佳话。
可能你会惊叹,这不过是从民间搜集来的故事性强的小说罢了,凭什么跻身中国四大名著?这可不是空有虚名啊,你看他描写水功了得的浪里白条:“那人把竹篙一点,双脚一蹬,那条船便像箭似的划向江心,两只脚把船只一晃,便船底朝天,两人全落入水中。”张顺的动作灵活敏捷。相反,你再看陆地上称霸的“黑旋风”:李逵大怒,脱下布衫,双手一架,早抢了五六条竹篙在手,好像扭葱一般扭断了。”这“扭葱一般”,让施耐庵传神的文字功底深入人心。
当然我读这作品也常会有疑议:如文中“妖术”一次在吴用口中频繁出现;如“武松打虎”那一章脍炙人口的故事,那吊颈白额大虎当时又饥又渴,跃起必高人数米,武松是怎样在醉酒的情况下抓住它头上的皮毛把它硬摁下去呢?我也知道武松的勇猛好战,但这段佳话在人民口中可渐渐成了神话。
事实上施耐庵是在愁家,愁国,愁天下的烦躁下能写出如此传神,把各种故事、人物个性融合地天衣无缝,在当时的文化水平来说已能鹤立鸡群了。我常常会努力想像鲁迅一般从他浓重的笔墨中看出一些词来。鲁迅从教科书里看出了满是“吃人”的词,而我从施耐庵的书中看出满是“胸怀”的气魄。
那一幕幕细到每一个动作的打斗让人俯首称妙;那“及时雨”宋江喜欢结识英雄好汉,仗义疏财,对有本事的人无论贵贱都好好款待,以此名扬四海的胸怀和后文不记前仇,善心待人的性格和亲密和气的领导气概都像极了施耐庵自己,我想每一个在写人物文学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体现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在创建人物属性的时候,都会出现自己的影子,而宋江就是施耐庵憧憬的、那个如己所愿的、能得到用武之地另一个的影子吧。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挥笔一书,挥出了如此“落草为寇”的气概,如此昙花一现却现得轰轰烈烈的梁山好汉。
水浒传十二回读后感300篇四
《水浒传》首开先河,采用白话文进行创作,它为后世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水浒传》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水浒传十二回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水浒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中国名著,与它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著”。《水浒传》它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它以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法,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揭露了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如阮氏三雄的造反是由于生活不下去,他们不满官府的剥削,积极参加劫取“生辰纲”的行动,从而上了梁山。解珍,解宝是由于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的。鲁智深是个军官,他嫉恶如仇,好打不平,因此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结果被逼上山落草。武松出身城市贫民,为打抱不平和报杀兄之仇,屡遭陷害,终于造反,勇猛地向统治阶级进行冲击。他是从血的教训中觉醒过来的。
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真不愧为“智多星”呀!“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是一位非常直率,暴烈如火,却侠骨柔情,杀却恶人为的是救穷苦人于水火的真汉子,英雄人物。他往往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副粗鲁,野蛮。可他到了冲锋陷阵的时候可毫不含糊,挥着62斤重的禅杖上阵杀敌。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水浒英雄们的反抗精神和封建社会腐败的一面。这的确是一本非常耐人寻味的一本书。
《水浒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中国名着,与它相媲美的还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号称“中国四大名着”。《水浒传》它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它以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是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如阮氏三雄的造__是由于生活不下去,他们不满官府的剥削,积极参加劫取“生辰纲”的行动,从而上了梁山。解珍,解宝是由于受地主的掠夺和迫害起而反抗的。鲁智深是个军官,他嫉恶如仇,好打不平,因此造成和官府的矛盾,结果被逼上山落草。武松出身城市贫民,为打抱不平和报杀兄之仇,屡遭陷害,终于造__,勇猛地向统治阶级进行冲击。他是从血的教训中觉醒过来的。
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又出计借用宿太尉金铃吊挂,救出了九纹龙史进,花和尚鲁智深。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受招安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自杀,与宋江葬在一起。真不愧为“智多星”呀!“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是一位非常直率,暴烈如火,却侠骨柔情,杀却恶人为的是救穷苦人于水火的真汉子,英雄人物。他往往在人们面前表现出一副粗鲁,野蛮。可他到了冲锋陷阵的时候可毫不含糊,挥着62斤重的禅杖上阵杀敌。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水浒传》,讲述了在元末明初,宋微宗听信奸臣高俅的谗言,弄得民不聊生,民怨四起,一百零八位好汉集结在梁山伯,除恶扬善,替天行道,与朝廷抗击的故事。
随波逐流的是浮萍,风中摇摆却不迷失的一定是大树。——题记
北宋末年,社会动荡,朝廷腐败,奸佞当道,百姓涂炭,社会黑暗,一群有能有义之士揭竿而起,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聚义水泊梁山。《水浒传》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农民起义军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的过程。
孝忠的宋江,仇恨黑暗势力、坚持反抗到底的鲁智深,秉性刚烈、嫉恶如仇的武松,水功了得的张顺,耿直忠诚的李逵等各具特点的英雄好汉。在这篇充满着豪情壮志的文章中,108个英雄好汉纷纷走上梁山,为了小家,更为了大家而战斗。可是结局却不是我所想的那样,宋江对于朝廷过于信任,可以称之为盲目效忠,也是因为好汉们的“忠义”,盲目的跟从,导致最终的结局不是死就是伤。
盲目的服从并不是正确的观点,还会害了自己,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点。
刚一进入初中我们就进行了课改,六七个同学围成一个小组,共同交谈,共同学习。并且每个小组还有三个师傅三个徒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我们在课改下共同进步,共同学习。然而我们小组也存在着一些缺陷:程度差的同学在小组讨论时表现不太积极,他们并不能很好的参与讨论,并且只要知道一个答案就自我满足,他们心里并不想知道这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我该怎么办。在大展示时展示给全班同学的答案,都是实现小组讨论后正确的,老师并不知道程度弱的同学是否掌握,所以小组长这时候有自己独特的主见是很重要的。
比如我们小组,小讨论时每个成员都能够发表自己的想法。特别对于较弱组员,讲得不正确的地方能够及时发现并提出,是一个优秀的组长该随时掌握的。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为了大展示的效果随便找一个有正确答案的人上去展示。
当然,我的执着也影响了我们组里的同学。我算是一个比较粗心的人,每次都是在一些细节方面出现问题,在同小组同学一段时间的监督下,虽然我是行政组长,掌控着小组的一切,但每次小展示,都像是我的一次错误show,每个组里成员都能积极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渐渐地我也能发现一些自己的小错误了。同学们的主见也给了我很大启发。
如果路选对了路,即使前途坎坷,坚持自己的选择,终有一天会实现目标;但是如果路选错了,即使前路一片顺利,也很难达到自己的内心所想。不要盲目的服从,人云亦云。
人需要的是自己的想法。
“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元末明初,世事黑暗,病态张狂。这乱世之中一举人因替穷苦之人辩冤纠枉辞官起义,却因领头人居功自傲,亲信佞臣疏远忠良,愤然浪迹江湖,与世隔绝。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怀着满腔的热忱与悲愤,施耐庵遇到了同样处境的知己罗贯中,开始了水浒传的创作。
高俅,一个臭名昭着的泼皮无赖,在故事一开始就占用很多笔墨描写他如何因会踢毽子取悦人做了堂堂太尉;相反一个有万夫不当之勇能指挥八十万禁军的教头林冲,却因比武赢了高俅举家逃亡遭追杀。越是这不公的社会地位竞争描写,越激发了读者的同情与情绪波动,让人不禁捏了一把汗,此后晁盖等人使用智多星吴用的计谋,让身为押司的宋江也落草为寇,群起反之,这“官逼民反”的写作思想变渐渐的透露了出来。这一群群个性鲜明,有血有肉,重义疏财的梁山好汉们,渐渐在社会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招贤纳士,劫富济贫,攻打贪官,且所到之处军规严谨,接济百姓,在民间传为佳话。
可能你会惊叹,这不过是从民间搜集来的故事性强的小说罢了,凭什么跻身中国四大名著?这可不是空有虚名啊,你看他描写水功了得的浪里白条:“那人把竹篙一点,双脚一蹬,那条船便像箭似的划向江心,两只脚把船只一晃,便船底朝天,两人全落入水中。”张顺的动作灵活敏捷。相反,你再看陆地上称霸的“黑旋风”:李逵大怒,脱下布衫,双手一架,早抢了五六条竹篙在手,好像扭葱一般扭断了。”这“扭葱一般”,让施耐庵传神的文字功底深入人心。
当然我读这作品也常会有疑议:如文中“妖术”一次在吴用口中频繁出现;如“武松打虎”那一章脍炙人口的故事,那吊颈白额大虎当时又饥又渴,跃起必高人数米,武松是怎样在醉酒的情况下抓住它头上的皮毛把它硬摁下去呢?我也知道武松的勇猛好战,但这段佳话在人民口中可渐渐成了神话。
事实上施耐庵是在愁家,愁国,愁天下的烦躁下能写出如此传神,把各种故事、人物个性融合地天衣无缝,在当时的文化水平来说已能鹤立鸡群了。我常常会努力想像鲁迅一般从他浓重的笔墨中看出一些词来。鲁迅从教科书里看出了满是“吃人”的词,而我从施耐庵的书中看出满是“胸怀”的气魄。
那一幕幕细到每一个动作的打斗让人俯首称妙;那“及时雨”宋江喜欢结识英雄好汉,仗义疏财,对有本事的人无论贵贱都好好款待,以此名扬四海的胸怀和后文不记前仇,善心待人的性格和亲密和气的领导气概都像极了施耐庵自己,我想每一个在写人物文学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体现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在创建人物属性的时候,都会出现自己的影子,而宋江就是施耐庵憧憬的、那个如己所愿的、能得到用武之地另一个的影子吧。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宋江挥笔一书,挥出了如此“落草为寇”的气概,如此昙花一现却现得轰轰烈烈的梁山好汉。
《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之一,想必大家都读过吧!《水浒传》里的人物有鲁达(鲁智深)、武松、宋江、柴进、李逵……
《水浒传》里的鲁达,武艺高强,粗武钢勇,他的武器是两把斧子。而且他十分爱吃狗肉。甚至有一次,鲁达要镇关西把十斤精肉和十斤肥肉剁成肉末。十斤骨头斩成细末。镇关西明白鲁达来学自己晦气。不愿干,鲁达便把两包肉末朝镇关西砸了过去。镇关西恼羞成怒,抄起剔骨尖刀,刺向鲁达,鲁达逃到街上。镇关西追来,鲁达就顺势按住他的左脚把他踢倒。
鲁达踏住他胸脯骂道:“你一个操刀屠户,竟然称镇关西,欺侮金家父女!今叫你尝尝俺的拳头!”只一拳,就把镇关西打得出气没有进气了。
武松是一个硬汉,大家最熟悉他的故事,例如武松打老虎。这一天,武松摇摇晃晃上山,见一块大青石,便在那大石上休息了一会,这时忽有狂风刮来。武松心疑,又听得背后扑的一声,回头去却见一只吊眼白额大虫,已落在背后!武松急忙一闪,闪到了老虎背后。大虫见没扑着武松,便前爪一搭地下,猛吼一声,把虎尾一甩,武松又闪到了一边。武松等老虎再次吼时,双手抡起哨棒,尽全身力气一棒击去,不料打折了旁边的树杈,哨棒一截两半。大虫咆哮,再次扑来,武松丢了半截棒,赤手空拳就势按着虎头。武松把老虎头直往土里按,又举起拳头猛击“大虫”头部,终于把“大虫”打瘫了。
李逵是沂水县人,再戴宗手下当小牢子。《真假李逵》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李逵那天路过树林子,忽见有人涂黑了脸,拿了两把板斧喝令留下买路钱。李逵喝道:“你是什么人敢拦老爷去路?”那人说是“李逵”。李逵大笑,操起朴刀去战假李逵,假李逵挡不住想逃,屁股已挨了朴刀,李逵抢前一步踏住那老家伙胸脯说:“老爷才是黑旋风!”然后挺着胸脯走了。
读了《水浒传》这部长篇小说,我仿佛认识了108个梁山起义的绿林好汉。从中让我感受到了:我们一定要学那些正直、行善的人,不能学那些专横跋扈、欺善怕恶的人。刘备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