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茶馆读后感作文500字(五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名著茶馆读后感作文500字篇一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反对派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看呐,这多么让我们思考的历史,让我们铭记的历史!一百多年前的中国,被腐朽无知的清朝政府统治着。凶狠霸道的洋人侵略落后的中国,闭关锁国、自满轻狂、胆小懦弱的统治者压迫人民。中国人民在这种压迫下表现出不同的一面。
王利发是茶馆的掌柜,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最后无奈吊死。他的形象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也表现出底层人民的愤怒。
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让想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实现愿望。这又一次批判了黑暗的统治者。
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松二爷、常四爷、二德子、刘麻子……他们代表不同的人物,但他们都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愤怒、斗争……
老舍的《茶馆》让我看到了中国的屈辱斗争历史。铭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茶馆》,让屈辱的历史不再重演。
名著茶馆读后感作文500字篇二
《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也是老舍的成功之作。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中,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几种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的历史命运。
这就是《茶馆》投影出的中国!
裕泰茶馆在大时代中生存了下来,必然有他的生存之道。先从茶馆的内部装饰开始说起。
从茶馆中桌凳的变化就侧面反映了这里生意的好坏。第一幕中店里放的是长桌,方桌,方凳,长凳,小凳。这样客人的容量还是挺大的。当时天泰,广泰,德泰都已经关门了。市场竞争的压力不大了,勉勉强强的混口饭吃。第二幕中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色桌布。墙上用的是时装没美人,可见王利发紧跟时代潮流。第三幕中都换成了小凳和条凳,家具也黯淡了,门庭也不光线了,岁月让裕泰失去了生气。体面也不是这里的形容词了。除了这明显的外部装饰,还有那些个字条。
“莫谈国事”这条子陪着裕泰一起经历了半个世纪。第一幕中茶馆各处都贴着这条子“莫谈国事”。第二幕中的“莫谈国事”更大了,更醒目了,功能依旧。第三幕中“莫谈国事”有了一个伙伴“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更大,更多!这是一张神奇的条子。
“ 莫谈国事”将封建无限的放大,也无限的反应了社会的落后。“茶钱先付”反映了裕泰的生意已经岌岌可危了。
在茶馆中不仅仅有陈设的条子,还有人。《茶馆》中人物繁杂但每一个都有鲜明的个性。
其中在全文的结尾的时候有一个沈处长。他一共只有一点点的台词,是七个“好”字和一个“传”字。语言极其凝练,但同时把这个人表现的淋漓尽致。沈处长的出场穿着军便装,高靴,带马刺,手持小鞭,后面还跟着两个宪兵。他明显是一个很霸气的人,但少言寡语。不说话,用眼神示意也许就是这些长官的特征之一。
沈处长不过是这戏中的跑龙套,而王利发是贯穿整部戏的灵魂人物之一。
王利发是一个小小茶馆的老板,为了生存,他阿谀奉承,逆来顺受。这不仅仅是他的茶馆,也是他父亲的。所以茶馆不仅是一个赚钱工具,更是他父亲的馈赠和希望。一个不卑不亢的人,但不是一个苟活之人,他很坚定的保护家人,自己坚守茶馆,最后用上吊来结束生命。
《茶馆》是我读的第一本戏剧。人物繁多,我每每读过都不时的翻到前面去看人物表。虽然人物多很繁杂,但老舍能清晰地写下这么多,可见他能力的强大。一张张丑恶的嘴脸,一张张善良的脸庞,都在老舍笔下栩栩如生。我读出了世道沦落,读出了人间正道是沧桑。
《茶馆》很经典,人物很传奇。
名著茶馆读后感作文500字篇三
老舍茶馆中塑造的人物颇多,虽有主次,但依旧庞杂,这样的庞杂汇集在茶馆之中,流动的时间,流动的人物,三教九流之人,跟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只是唯一不变的是权力的压迫与荒唐。
茶馆中五十多号人物大致可分为两拨:一拨是以王利发、松二爷、常四爷、秦仲义为代表的被压迫者,他们大多善良淳朴,虽并非理想化的道德形象,但心眼不坏,不以迫害他人为生,更多的时候是被压榨的对象,面对压榨他们无力还击,在动荡的岁月里无奈而艰苦的存活;另一拨是一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庞太监、巡警为代表的当权者,他们手握权势,在国难危急之时在其位却不谋其职,反敲诈勒索平民为自己谋取津利。可笑的是,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人一生求仁求义,在时代变迁中想方设法以心安理得的方式存活,以符合正常人性期望的方式游走于人间,他们完整的一生在悲剧中结束。而灭绝人性的、“吃人”的人,比如刘麻子、吴祥子却在小刘麻子等这些下一代继续绵延,甚至变本加厉。善良者带着他们的善良消失,恶霸将他们的恶继续传承。意味着责任的权力反倒成了作恶的凶器。
剧本三幕戏聚焦晚清时期、军阀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阶段在茶馆演绎的悲剧,不同于小说,剧本受舞台限制,无法像小说那样宏观展示时代生活,然而三幕戏中具体人物遭遇足以代表时代的悲剧:穷人迫于生计卖儿鬻女,官员对百姓敲诈勒索,物资匮乏贫穷饥饿普遍。悲剧中更是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景象,如庞太监要娶妻生子,两个逃兵要共用一个妻子,庞四奶奶要当娘娘。荒唐与悲剧并存的时代到底是战争动荡的必然结果,还是权是被扭曲的人心利用的影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在老舍的茶馆中似乎有权势者大多是恶霸,自恃高位,不顾他人死活,甚至亲自酿造了他人的悲剧。在那个时期,人们对全市的印象便是“欺压”“鱼肉”,对他们的态度便是服从。这样的风气与氛围,让人不禁怀疑到底是权势刚好落入恶霸手中,还是在一个缺乏民主的政治系统下,权势之人被“熏陶”成了恶霸。
动乱的时代不是人性不堪的理由。生活艰难,但总有人选择以善意对待世界,权势带来的优越感总是容易蒙蔽人的眼睛,权与民的脱离不是权的措,是掌权者荒唐的选择。
名著茶馆读后感作文500字篇四
初秋,叶离树下,铺满了那条弯曲的小径。
裕泰茶馆里,一个个苍凉的故事悄然缩放,有梦想破碎的无奈,有骨肉分离的痛楚,有欺软怕硬黑白颠倒的腐朽,混杂于茶客们喧嚣的冷谈声和叹息声中,化成一片嘈杂。而我,静坐于茶馆内,轻饮一口清茶,留下了满腔的苦涩…
老舍是睿智的。在他的笔下,每个人的出场都暗示着他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们都在等待着黑暗的源泉张开血盆大口缓缓地将他们吞噬。
常四爷一出场,便提着一只被幽囚的鸟儿,殊不知,他亦是一只心高气傲的鸟儿呀!世事沧桑,社会腐朽,他用明锐的双眼看到了罪恶的本质。他愤世嫉俗,他正直无畏,于是他像画眉般高声吟唱,抑或抨击着奢靡的贵族和不公的世道,抑或预言着帝国悲怆的命运。
“二爷,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一声清脆的啼鸣,轻易地打碎了人们精心呵护的幻境。然而,这只正直而又善良的鸟儿也难逃被囚禁的厄运。他被关入了冷冰冰的鸟笼中,于是所有悦耳的啼鸣都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化成一片徒劳的虚叹。鸟笼外,是人们悲悯的目光和无尽的沉默,而鸟笼内,只有一阵阵的叹息。
王利发准备了两杯茶,一杯奉送给穷人,另一杯为达官贵人而温。
在他的心中总是荡漾着一泓同情的湖水。他可怜那些沦落的人们,却感到无能为力,只能奉上一杯清茶。炙热的茶水里,翻滚的是掌柜的悲悯。
然而,在动荡不安的局势里,他又不得不戴上世俗的面具,对于上层阶级,他谄颜献媚,吮痈舐痔,他希望能用一杯暖暖的好茶来换取自己的一席之地,可是,时代的悲哀将他一步步逼入绝地。
无奈,王利发手中的茶壶摔碎在地,滚滚烫的茶水四溅,留下满地晶莹的碎片。
秦仲义手持钢刀,他满腔豪情,期盼着能用钢刃斩断缠绕于神州大地的荆棘,开辟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庞太监身藏利刃,阴险狡诈,他的剑尖直指着那些真正救国存亡的义士。
两人相遇了,表面上一阵寒喧,实际上早已刀光剑影,维新派与顽固派的针锋相对一触即发,令人不由为此惊叹。
舞刀弄剑间,他们划开了时代的伤口,涌出汩汩的鲜血。
“将,你完了”!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中,人人如棋,每个人都肩负着不可下的使命,却又不得不如同傀儡般受制于人,尖锐的矛盾造就了均可逆转的悲剧,一枚又一枚的棋子被粉碎。棋盘上,只留下一片残局。
名著茶馆读后感作文500字篇五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名著茶馆读后感作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茶馆,大家唠家常、谈天说地的地方。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有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个人便是老舍――一位语言大师,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出生命的炫彩。
老舍出生于一北京大杂院中,一户舒姓的满族贫民家庭,父亲是护军,母亲靠洗衣赚钱,父亲早逝之后,生活更为窘迫,但幸运之神眷顾了老舍。一位慈善家资助老舍上学,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老舍自身的不懈努力下,他渐渐小有成就,在这之后的创作过程中,儿时的境遇更是深深影响着他。而《茶馆》之所以有“小中见大”的特色,与其平民出身也有密切联系。
同样,老舍的手法也是独一无二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段,简洁、干净,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
老舍先生,无论您想传达什么给后人,至少《茶馆》让我们受益非浅,谢谢您留给我们如此宝贵的财富。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但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茶馆》变成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读过这本话剧,我看到了中国那屈辱的历史,我看到了中国那斗争的历史。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在满清王朝即将灭亡的年代,北京的裕泰茶馆却依然一派“繁荣”景象:提笼架鸟、算命卜卦、卖古玩玉器、玩蝈蝈蟋蟀者无所不有。
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各方照顾,左右逢源。然而,在这个‘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亡:洋货充斥市场、农村破产、太监买老婆、爱国者遭逮捕。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又过了三十年,已是风烛残年的王掌柜,仍在拼命支撑着茶馆。日本投降了,但反对派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吉普车横冲直撞,爱国人士惨遭镇压,流氓特务要霸占王掌柜苦心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王利发绝望了。这时,恰巧来了两位五十年前结交的朋友,一位是曾被清廷逮捕过的正人君子常四爷,一位是办了半辈子实业结果彻底垮了台的秦二爷。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凄惨地叫着、笑着。最后只剩下王利发一人,他拿起腰带,步入内室,仰望屋顶,寻找安然了结一生的地方。
看呐,这多么让我们思考的历史,让我们铭记的历史!一百多年前的中国,被腐朽无知的清朝政府统治着。凶狠霸道的洋人侵略落后的中国,闭关锁国、自满轻狂、胆小懦弱的统治者压迫人民。中国人民在这种压迫下表现出不同的一面。
王利发是茶馆的掌柜,他心地不坏,却因为地位比赤贫阶层高出一截,对世间的苦难早已熟视无睹。他是个本分买卖人,希望社会安定,自个儿的生意也顺心点儿,可社会总跟他拧着劲儿来,他不敢跟社会较劲,只能俯首当“顺民”。但是,社会的魔掌越来越紧地卡住了他的脖子,最后无奈吊死。他的形象很有代表性,不坑人、不害人、逆来顺受、没有过高的生活要求,是当时小市民最普遍的心态,也表现出底层人民的愤怒。
秦仲义是个民族资本家。他凭着一颗报国之心,变卖祖业创建工厂,想实业救国。他耗尽40年的心血办起不小的企业,觉得这样就足可以“富国裕民”。他错了,抗战刚结束,他的产业就被政府没收了。秦二爷痛心疾首,怨气冲天:“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制度,帝国主义、封建寡头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形势,没让想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实现愿望。这又一次批判了黑暗的统治者。
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物,松二爷、常四爷、二德子、刘麻子……他们代表不同的人物,但他们都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愤怒、斗争……
老舍的《茶馆》让我看到了中国的屈辱斗争历史。铭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茶馆》,让屈辱的历史不再重演。
初秋,叶离树下,铺满了那条弯曲的小径。
裕泰茶馆里,一个个苍凉的故事悄然缩放,有梦想破碎的无奈,有骨肉分离的痛楚,有欺软怕硬黑白颠倒的腐朽,混杂于茶客们喧嚣的冷谈声和叹息声中,化成一片嘈杂。而我,静坐于茶馆内,轻饮一口清茶,留下了满腔的苦涩…
老舍是睿智的。在他的笔下,每个人的出场都暗示着他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们都在等待着黑暗的源泉张开血盆大口缓缓地将他们吞噬。
常四爷一出场,便提着一只被幽囚的鸟儿,殊不知,他亦是一只心高气傲的鸟儿呀!世事沧桑,社会腐朽,他用明锐的双眼看到了罪恶的本质。他愤世嫉俗,他正直无畏,于是他像画眉般高声吟唱,抑或抨击着奢靡的贵族和不公的世道,抑或预言着帝国悲怆的命运。
“二爷,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一声清脆的啼鸣,轻易地打碎了人们精心呵护的幻境。然而,这只正直而又善良的鸟儿也难逃被囚禁的厄运。他被关入了冷冰冰的鸟笼中,于是所有悦耳的啼鸣都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化成一片徒劳的虚叹。鸟笼外,是人们悲悯的目光和无尽的沉默,而鸟笼内,只有一阵阵的叹息。
王利发准备了两杯茶,一杯奉送给穷人,另一杯为达官贵人而温。
在他的心中总是荡漾着一泓同情的湖水。他可怜那些沦落的人们,却感到无能为力,只能奉上一杯清茶。炙热的茶水里,翻滚的是掌柜的悲悯。
然而,在动荡不安的局势里,他又不得不戴上世俗的面具,对于上层阶级,他谄颜献媚,吮痈舐痔,他希望能用一杯暖暖的好茶来换取自己的一席之地,可是,时代的悲哀将他一步步逼入绝地。
无奈,王利发手中的茶壶摔碎在地,滚滚烫的茶水四溅,留下满地晶莹的碎片。
秦仲义手持钢刀,他满腔豪情,期盼着能用钢刃斩断缠绕于神州大地的荆棘,开辟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庞太监身藏利刃,阴险狡诈,他的剑尖直指着那些真正救国存亡的义士。
两人相遇了,表面上一阵寒喧,实际上早已刀光剑影,维新派与顽固派的针锋相对一触即发,令人不由为此惊叹。
舞刀弄剑间,他们划开了时代的伤口,涌出汩汩的鲜血。
“将,你完了”!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中,人人如棋,每个人都肩负着不可下的使命,却又不得不如同傀儡般受制于人,尖锐的矛盾造就了均可逆转的悲剧,一枚又一枚的棋子被粉碎。棋盘上,只留下一片残局。
老舍茶馆中塑造的人物颇多,虽有主次,但依旧庞杂,这样的庞杂汇集在茶馆之中,流动的时间,流动的人物,三教九流之人,跟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只是唯一不变的是权力的压迫与荒唐。
茶馆中五十多号人物大致可分为两拨:一拨是以王利发、松二爷、常四爷、秦仲义为代表的被压迫者,他们大多善良淳朴,虽并非理想化的道德形象,但心眼不坏,不以迫害他人为生,更多的时候是被压榨的对象,面对压榨他们无力还击,在动荡的岁月里无奈而艰苦的存活;另一拨是一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庞太监、巡警为代表的当权者,他们手握权势,在国难危急之时在其位却不谋其职,反敲诈勒索平民为自己谋取津利。可笑的是,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人一生求仁求义,在时代变迁中想方设法以心安理得的方式存活,以符合正常人性期望的方式游走于人间,他们完整的一生在悲剧中结束。而灭绝人性的、“吃人”的人,比如刘麻子、吴祥子却在小刘麻子等这些下一代继续绵延,甚至变本加厉。善良者带着他们的善良消失,恶霸将他们的恶继续传承。意味着责任的权力反倒成了作恶的凶器。
剧本三幕戏聚焦晚清时期、军阀统治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阶段在茶馆演绎的悲剧,不同于小说,剧本受舞台限制,无法像小说那样宏观展示时代生活,然而三幕戏中具体人物遭遇足以代表时代的悲剧:穷人迫于生计卖儿鬻女,官员对百姓敲诈勒索,物资匮乏贫穷饥饿普遍。悲剧中更是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荒唐景象,如庞太监要娶妻生子,两个逃兵要共用一个妻子,庞四奶奶要当娘娘。荒唐与悲剧并存的时代到底是战争动荡的必然结果,还是权是被扭曲的人心利用的影响?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在老舍的茶馆中似乎有权势者大多是恶霸,自恃高位,不顾他人死活,甚至亲自酿造了他人的悲剧。在那个时期,人们对全市的印象便是“欺压”“鱼肉”,对他们的态度便是服从。这样的风气与氛围,让人不禁怀疑到底是权势刚好落入恶霸手中,还是在一个缺乏民主的政治系统下,权势之人被“熏陶”成了恶霸。
动乱的时代不是人性不堪的理由。生活艰难,但总有人选择以善意对待世界,权势带来的优越感总是容易蒙蔽人的眼睛,权与民的脱离不是权的措,是掌权者荒唐的选择。
《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也是老舍的成功之作。
《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中,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几种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的历史命运。
这就是《茶馆》投影出的中国!
裕泰茶馆在大时代中生存了下来,必然有他的生存之道。先从茶馆的内部装饰开始说起。
从茶馆中桌凳的变化就侧面反映了这里生意的好坏。第一幕中店里放的是长桌,方桌,方凳,长凳,小凳。这样客人的容量还是挺大的。当时天泰,广泰,德泰都已经关门了。市场竞争的压力不大了,勉勉强强的混口饭吃。第二幕中一律是小桌与藤椅,桌上铺着浅绿色桌布。墙上用的是时装没美人,可见王利发紧跟时代潮流。第三幕中都换成了小凳和条凳,家具也黯淡了,门庭也不光线了,岁月让裕泰失去了生气。体面也不是这里的形容词了。除了这明显的外部装饰,还有那些个字条。
“莫谈国事”这条子陪着裕泰一起经历了半个世纪。第一幕中茶馆各处都贴着这条子“莫谈国事”。第二幕中的“莫谈国事”更大了,更醒目了,功能依旧。第三幕中“莫谈国事”有了一个伙伴“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更大,更多!这是一张神奇的条子。
“ 莫谈国事”将封建无限的放大,也无限的反应了社会的落后。“茶钱先付”反映了裕泰的生意已经岌岌可危了。
在茶馆中不仅仅有陈设的条子,还有人。《茶馆》中人物繁杂但每一个都有鲜明的个性。
其中在全文的结尾的时候有一个沈处长。他一共只有一点点的台词,是七个“好”字和一个“传”字。语言极其凝练,但同时把这个人表现的淋漓尽致。沈处长的出场穿着军便装,高靴,带马刺,手持小鞭,后面还跟着两个宪兵。他明显是一个很霸气的人,但少言寡语。不说话,用眼神示意也许就是这些长官的特征之一。
沈处长不过是这戏中的跑龙套,而王利发是贯穿整部戏的灵魂人物之一。
王利发是一个小小茶馆的老板,为了生存,他阿谀奉承,逆来顺受。这不仅仅是他的茶馆,也是他父亲的。所以茶馆不仅是一个赚钱工具,更是他父亲的馈赠和希望。一个不卑不亢的人,但不是一个苟活之人,他很坚定的保护家人,自己坚守茶馆,最后用上吊来结束生命。
《茶馆》是我读的第一本戏剧。人物繁多,我每每读过都不时的翻到前面去看人物表。虽然人物多很繁杂,但老舍能清晰地写下这么多,可见他能力的强大。一张张丑恶的嘴脸,一张张善良的脸庞,都在老舍笔下栩栩如生。我读出了世道沦落,读出了人间正道是沧桑。
《茶馆》很经典,人物很传奇。
扬州最著名的是茶馆,早上去下午去都是满满的。扬州茶馆吃的花样最多。坐定了沏上茶,便有卖零碎的来兜揽,手臂上挽着一个黯淡的柳条筐,筐子里摆满了一些小蒲包,分放着瓜子花生炒盐豆之类。又有炒白果的,在担子上的铁锅里爆着白果,一片铲子的声音。得先告诉他,才给你炒。炒得壳子爆了,露出黄亮的仁儿,铲在铁丝罩里送过来,又热又香。还有卖五香牛肉的,让他抓一些,摊在干荷叶上;叫茶房拿点好麻酱油来,拌上慢慢地吃,也可向卖零碎的买些白酒来喝。
叫茶房烫干丝是不可少的。烫干丝先将一大块白豆腐干飞快地切成薄片,再切成细丝,放在小碗里;用开水一浇,干丝便熟了;滗去了水,拨成圆锥似的,再倒上麻酱油,搁一撮虾米和干笋丝在尖儿,就成。说时迟,那时快,刚瞧着在切豆腐干,一眨眼已端来了。烫干丝就是清得好,不妨碍你吃别的。
接着该要小笼点心。扬州的小笼点心,肉馅儿的,蟹肉馅儿的,笋肉馅儿的且不用说,最可口的是菜包子、菜烧卖,还有干菜包子。菜选那最嫩的,剁成泥,加一点儿糖一点儿油,蒸得白生生的,热腾腾的,到口轻松地化去,留下一丝儿余味。干菜也是切碎,也是加一点儿糖和油,燥湿恰到好处;细细地咬嚼,可以嚼出一点橄榄般的回味来。这么着每样吃点儿也并不太多。要是有饭局,还尽可以从容地去。但是要老资格的茶客才能这样有分寸;偶尔上一回茶馆的本地人外地人,却总忍不住狼吞虎咽,最后总不免捧着肚子走出。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名作,是三幕剧的剧本。《茶馆》讲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馆几十年间的跌宕起伏,历经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统治时期这三个年代。《茶馆》非常现实,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不一定有恶报,充分体现了解放前社会的黑暗、官员的。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这也是这个剧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等人物的个性特点都跃然纸上。只需读过一次,不必像上语文课那样细细品读,也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他为人正直、不做坏事,但有些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茶馆的老主顾常四爷,他跟王掌柜一样,正直、不做亏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样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气,怎么也不肯低头,不肯让步。
读完《茶馆》,我体会到我们现在是多么幸福,那时候的很多孩子连一碗热汤面都很难吃上,而我们现在汉堡牛扒可以随便吃。那时的人们真是生不逢时,生活在那样一个黑暗的年代。
在《茶馆》里,我最敬佩的人还是常四爷,特别是他那种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常四爷是满族旗人,在清朝时有份“铁杆儿庄稼”,不用干活就有钱拿。后来清国灭亡了,常四爷并没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爷一样挨饿,而是自己去种菜卖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难低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我们遇到困难就退缩,假如生活在那个年代,没有常四爷这种精神恐怕也很难在社会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