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2004和2005两年中央都是以一号文件指导农村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增收问题作更多的分析和研究。
一、农民收入现状 2004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52元,比上年增长153元,但仍低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1384元、515元和300元。收入构成中家庭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43%(其中第一产业收入占37%,第二产业收入占1%,第三产业收入占5%),工资性收入占38%,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占19%,分别比上年收入构成下降6个百分点、增加13个百分点、下降7个百分点。
由此可以看出:
1、农民收入水平呈增长趋势,但与全国、全省相比仍然很低,差距很大;
2、家庭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但比重有所下降;
3、工资性收入增幅大,以在国家投资基建项目中和外出从业得到收入为主,成为农民收入的一大亮点;
4、第二产业收入比重畸低;
5、转移性收入仍占一定比例。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 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总的来说步子迈得不大,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思想不够解放。农民思想较过去解放,但仍存在消极面。
部分农民对生活充满希望,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质,遇到机遇能抢先抓住;大多数农民依然存在小富即安,小绩即满、乐于现状的思想,只要有吃有穿有住,生活过得去,就懒得吃苦出力,不愿冒风险;少部分农民觉得自己所处的自然条件差,文化低,头脑反应慢,所以“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很难实现收入增长,只要勉强能过就行。
2、农业基础差,资金投入不足。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加之连续两年洪涝、泥石流灾害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
近年来财政、金融机构虽然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投入,但与整个农村发展的实际资金需求量仍然相差很远,可谓“杯水车薪”。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其基本收入多用于疾病、子女上学、婚丧嫁娶等固定性支出,依靠自身力量扩大再生产的难度较大,即使瞅准了好的项目,也常因资金匮乏而放弃。
3、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多。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但农民受过去“调啥赔啥”经验的影响,普遍存在“政府调什么,害怕干什么”的思想,由此也必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和目的的实现。
表现在:一是主导产业质量不高,重规模轻管理,重生产轻销售,导致“果贱伤农”;二是政府倡导的产业多以计划任务下达到乡镇,易造成农民犹豫不愿搞,干部工作难度大,统计数据水份多的现象发生;三是主导产业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4、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差。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低,属于“小打小闹”,很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很难刺激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仅仅能影响周边为数不多的村发展生产。
近年来县委、政府虽然积极探索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和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式,以及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品,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区域经营模式,但都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缓慢。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我县农业多是以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不高,由于技术、信息、资金、流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民很难走向大市场,对市场需要什么、自己发展什么、遇到资金技术困难怎么办、商品销往哪里、方经济发展,所以应按照“突出重点、择优扶强”的原则,采用优惠政策、资金扶持、解决困难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对有条件的项目可采取引企、引资等多种方式,创办一批龙头企业,不管它是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只要能带动农户,给农民带来实惠,就给予大力扶持。
要实现产业化经营,必须依托基地建设。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几经调整,不断优化,逐步建成了金川、城关板栗综合科管示范基地,城关双孢菇栽培示范基地,汤坪青龙棚菇栽培示范基地和袋料黑木耳良种高产栽培示范基地,旬阳坝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汤坪渔湾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汤坪绞股蓝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城关、汤坪规模化养猪示范基地,筒车湾土鸡林下规模放养示范基地,旬阳坝猪苓半野生栽培示范基地等十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推进产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但仍存在基地规模小,特色不突出的问题,这就要求必须本着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优质高效的原则,按照“品种优、技术新、规模大”的标准,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路子。
中介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龙头企业和农民的纽带,我们要推行“支部+协会”的模式,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群团组织的服务作用,鼓励支持中介组织的建成和成长,使农民能够进入市场,分享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获得更多的收入。 ③实破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瓶颈。
我县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已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瓶颈和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一要充分利用农村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势,依靠优惠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而拓宽农村内部就业空间,增加农民收入。
继续加大对现有豆制品、腊肉、蜂蜜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果、中药材、畜禽等加工业的发展,强力提升绿色食品工业发展水平。二要抓住西汉高速公路建设和我县实施汶水河综合开发战略的契机,大力发展以砂石、建材为主的建材业,以餐饮、零售、运输为主的服务业,使农民快速受益,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把握城镇居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的机遇,鼓励在集镇周围大力发展“农家乐”,对现有的要通过提高档次和质量,提升文化内函和品味,创出特色。四是依托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④从扩大劳务输出中增加农民收入。今年我县劳务输出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央一号文件也依然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这必然会在全县掀起农民进城务工新高潮,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企业化运作”的原则,健全县、乡、村*劳务输出组织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同时与大中城市建立长期的劳务协作关系和劳务输出联系点,及时捕捉信息,抢占较多的劳务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带技术、资金、信息回乡创业,既造福家乡,又吸纳剩余劳动力。
4、加强对农民的素质培训,让农民从自身的改变中增加收入。首先,加强基础教育,让农民子女多上学,接受高等教育;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至少掌握一门种、养业或其它技能,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有条件的可提供机会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农业局要实施好“绿色证书”工程,力争使每个执证农民都成为科技明白人;最后,要创新培训形式,采用“校企联合”培训模式、中介组织培训模式、现场推广模式、现代远程培训模式等多种形式,围绕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提供各项服务。
(作者系中共##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