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思想的四个维度及其时代价值

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思想的四个维度及其时代价值

小编:

[摘要]中国传统社会体现为家族制式的社会结构特征,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浓厚的家族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其基础表现为秩序与责任伦理、道德伦理、经济伦理以及自然伦理四个维度。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体现为三个方面:有利于形塑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家庭伦理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8-0049-04

家庭是具有血缘关系的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家庭是一个人完成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的初始场域,也是一个人形塑人格和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家庭的和谐共荣是社会秩序和社会繁荣的基石,“修身齐家”是治国理天下的前提和保证。冯友兰指出:“家族制度,在过去就是中国的社会制度。”?q?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征。在传统社会的治理思想中,“修德治家”“齐正门风”是十分核心的内容,家庭治理与道德教化相辅相成,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具有丰厚底蕴的家族文化。长期以来,我们对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认为它是统治者用来维护封建礼教的一整套陈腐落后的思想体系,这样的认识其实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一种武断割裂。文化是具有连续性的,文化的基因更不是随时代的变迁而自动消失的,对待传统文化应具备批判继承的态度,客观认真地审视传统文化是文化自觉的重要前提,剔除陈腐的文化糟粕,改良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弘扬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对于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思想也应本着这个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丰富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一、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思想的四个维度

(一)“孝”与“仁爱”

“孝”与“仁爱”构建了儒家思想中的秩序与责任伦理基础。“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不仅规范了长幼尊卑的关系,而且富于极大的政治内涵。“孝”被看作“仁”“义”“礼”“智”之先,以及一切做人成事之根本。孔子曾语:“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有“恭敬”“顺从”“忠诚”之意涵,“孝”的实践首先从家庭做起,通过对祖先长辈的“孝”,以严格区分长幼尊卑的界限,维护良好的家庭秩序。其次“孝”的外延从家庭扩展到社会,从对祖先父母的“忠孝”延展到了官僚阶层中下级对上级的“忠孝”,最终达到对皇权的“忠孝”,正所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无论是“事亲”“事君”还是“立身”一本于“孝”。“忠孝”思想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手段,“孝道”成为一种政治德行,与忠君思想密不可分,“极端的孝道足以成为官治民的基础”。?r? 如果从这个层面来理解传统家庭中的“孝”,其消极因素是显而易见的,这里的“孝”扼杀了人类的平等性和话语权,助长了家长制和集权制,基于严格的“孝德家礼”,抑制和阻碍了下一代的创造思维,除了维护和合大局,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忠孝”的伦理思想固有诸多不合理成分,但是儒家对“孝”的理解远不止这些,其中的合理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譬如,对于“事亲”,不仅仅在于“恭顺”,儒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对“孝”最为深刻和合理的阐释 。“孝”并不意味着一味地顺从,《弟子规》写道:“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表明指出父母的过错也是身为子女的责任,同时也体现了子女从内心深处对父母的爱。

“孝”与“仁爱”从秩序与责任两方面建构了儒家伦理的两大基础,没有“仁爱”就无从谈“孝”,儒家思想在讲“孝”的同时,一再强调“仁爱”思想,在一个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爱是对等的,这叫作亲情,亲情发自血脉相连,即所谓“人必亲其所亲也”,“人互喜以所亲之喜,其喜弥扬;人互悲以所亲之悲,其悲不伤。外则相和答,内则相体念,心理共鸣,神性相依以为慰,是所谓亲亲也”。?s?儒家思想将人的信仰置放于家庭之中,亲情至爱给人生以动力,教人以向善,予人以慰藉。《诗经・小雅・常棣》曰:“夫妻好合,如鼓琴瑟。”这是对规范夫妻关系的生动写照,正所谓“妇之于夫,终身攸托,甘苦同之,安危与同”。?t?家庭成员在亲情至爱中产生了责任与义务,“学会以家为怀,就能使我们摆脱自我中心意识”,?u?增强对家人的责任感。《礼记・礼运》中提出:“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常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这是十种社会和家庭责任伦理,要实现这些责任伦理,必须通过“礼”来加以规范和节制。?v?以责任伦理来规范家庭成员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家庭的运行以责任为原动力,家庭成员相互间没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家的基本精神将不复存在。儒家思想在看重家庭成员的责任与义务时,看似忽略了其权利,其实不然,譬如,在“父慈”“子孝”这一对伦理责任中,已经包含了各自所享受到的权利,这就是传统伦理思想的精致所在。美国学者杜维明在谈及中国历史上的儒教传统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并非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之上,而是一个以责任为中心的“信任共同体”。?w?

儒家的“仁爱”思想并不是狭隘的亲情之爱,它要求将这种爱扩展到世间万物之中,济困助危、悲天悯人、富于人道主义精神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仁爱的伦理思想往往从家庭延展到社会,使社会充满人情伦理意味,譬如当一个人步入社会,无论身处哪里,都会身体力行地实践家庭伦理道德。遇见同乡,以乡党、乡亲互称;遇见师长,以师父、师母相称;遇见朋友、同学,以兄弟姐妹相称等等,不一而足。社会生活的伦理化营造了富于浓厚人情意味的氛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友善和谐。“仁爱”伦理思想也产生了互助施予的公益精神,正所谓“经济上彼此顾恤,相互负责,有不然者皆指为不义”。传统社会中的祭田、义学、义庄等也都体现出家族间的互助精神,作为祭田、义学、义庄等的“共有之财”成为救济鳏寡孤独和补助教育之费用。《张氏家训》规定:“丰于财者,自当以财为结交,先须周济兄弟宗族亲友,而后及乡党邻里,有婚姻而无力聘娶者,有死丧而无棺葬者,有葬埋无地者,有患难缺用而不能了者,有子女无依孤寡残废而无人管顾者,有疾病疼痛不能医药与道路饥寒者,及有留滞他乡不能归者,量自力所能者周济之,此乃神人共喜,阴功自在也。”?x?“互助施予”凝聚和团结了族众,培育了族人的仁爱与同情之心。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家族制为特征的传统社会已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但家族文化中的互助施予精神对于今天创建公益友善型社、营造社区美德无疑具有启迪意义。 (二)勤俭持家

勤俭持家是传统社会家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经济伦理基础。勤俭持家的传统与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中国的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促成了中国人尚农务本的经济思想,儒家“崇德修身”的意识形态便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体现,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模式下产生了消极无为的治理模式。这一切都使漫长的传统社会保持了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特征,儒家对“道德治国”的过分推崇阻碍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抑制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简单的小农自然经济不能有效推动社会结构的改变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表现出以皇权为首的官僚统治集团和以农民为主的基层社会群体两大阵营,期间虽有士人精英等中间力量,但皇权对社会来讲始终是疏远的,皇权追求的终极目标不是社会的进步繁荣,而是皇权的永固和社会的平静,而落后的小农经济使绝大多数群体长期在温饱线上挣扎,这恰恰对维护皇权提供了有利因素,而维持社会秩序只需不遗余力地推行道德教化便可达到较好效果。中国“以农为本”的社会特征导致长期落后的小农经济始终占据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以自然为主导的小农经济不能推进社会的繁荣富足,儒家的经济伦理思想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中发展形成的,居安思危、勤俭持家、节制欲望、清心寡欲等就是这种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表现,正如所言:“儒家思想中的‘存理灭欲’,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要安分守己,不求非分之心,对奢靡生活应始终保持谨慎态度。”?y?

以上论述了勤俭持家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社会中勤俭持家所蕴含的贫穷落后、压制欲望的因素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今天,我们倡导的勤俭持家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其中已经融入了珍稀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消费,反对资源浪费和奢靡生活方式的时代内涵。勤俭持家涵盖了“勤”和“俭”两层意义,“勤”是敬业与勤劳的体现,“俭”是对无度消费和奢侈浪费的限制,“勤”和“俭”具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勤”才能致富,“富”却要有节,这是持守家业的准则。《颜氏家训》中讲道:“如有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勤俭的美德还在于培育人们的公益之心,既能施舍他人,自己又不奢侈,既能做到勤俭又不吝啬。

(三)修身崇德

“修身崇德”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基础。孟子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儒家把道德修养看成是一个人成为圣人君子的必由之路,只有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具备治家乃至治国的能力。因此,道德修养是一个人一生的功课,大到天子,小到庶民,人人都应进行持续不断的自我修养,以达到“克己复礼”“天下和合”的美好社会状态。儒家为什么崇尚“德治”?从人性的角度看,儒家对人性持道德乐观主义态度,认为人性本善,通过终身不懈的道德修养,就能成为贤能君子,人人都可以通过“向善”实现社会的和谐和人性的繁荣。从社会治理看,道德教化在于调动人人进行自我修养,从而实现社会的自我纠错,降低了国家治理社会的成本。儒家将“法治”作为“德治”的补充和补救,并教育人们远离“涉讼”,“讼师”受到人们的鄙夷,“吃官司”是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事情。道德教化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里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道德教化的途径主要有三:一是将科举制纳入儒家特定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当中,使每个读书人在求取功名的途中都要受到儒家伦理道德的深刻洗礼;二是大力树立和宣扬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民族英雄、公益楷模、孝子贤孙、贞洁烈妇等,使儒家的伦理标准深入人心;三是推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家族社会之自我治理,在传统社会当中,统治者十分重视家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并用一整套儒家伦理思想来规范家族的治理模式。通过上述三大途径,统治者成功将“修身崇德”内化为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并受到广泛认同,有效维护了儒家伦理道德文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期间虽有“治―乱―治―乱”的循环周期,但却保持了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的大致平稳。

传统社会的崇德修身是建立在浓厚小农自然状态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儒家伦理思想所建立于之上的经济基础已悄然改变,仅仅靠道德教化已很难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尤其在今天以市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法制更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然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的修身崇德儒家伦理思想却依旧在社会转型的今天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在价值取向和道德评判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中,人们经常陷入思想的困惑与迷茫之中,信仰缺失和道德滑坡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见利忘义”“丧失廉耻”“挥霍腐败”“人情冷淡”“丧失亲情”“缺乏仁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这些问题不能完全依靠“法制化”的进步和完善去解决,它需要社会形塑一种核心的价值理念,即一种核心价值文化体系,来匡正人们的思想,重建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是非观。文化的重建来自对文化的承继,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令人敬畏的精神财富,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修身崇德为我们如何完善自我提供了启示。

(四)天人合一

儒家伦理思想的自然伦理基础体现为敬畏自然,强调天人协调,《周易・文言》中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c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敬畏自然,不违背自然,是儒家伦理的哲学升华。人是天地自然中极其渺小的一部分,即使贵为帝王,也不能凌驾于“天”之上,只能自称天子,不忤逆天道,不违背天时。儒家敬畏自然的伦理思想与长期奉行的自然小农经济是分不开的,传统的农业敬奉天时,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农业顺应自然的体现,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无可取代的珍贵价值。落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类只能顺应自然,但顺应自然绝不是低水平经济社会的体现,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通过血的教训意识到违背自然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过度攫取自然资源,工业的高度发展对环境带来的破坏,使人们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儒家天人合一的伦理思想将天道自然上升为最高指导思想,要求一切人事活动必须在自然天道的制约下进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切天灾人祸都被看成是对天道自然的违背和不敬,帝王天子尤其要对自身追究责任,反躬罪己被看成是向上天反省,这使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了高度的政治责任伦理意味。 儒家伦理思想所体现的自然观要求人们要敬畏和顺应自然,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之上。《论语・阳货》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是对天地自然最朴素的认知,天地自然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不受人的意志左右。《荀子・天论》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忘。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敬畏和顺应天道自然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必能趋吉避凶,使人类免于灾难。可见,古圣贤明早已为我们规定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则,人类无视这一法则所带来的灾难直到今天仍旧普遍存在。荀子曾讲:“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不夭其生,不绝其长”就是要人们尊重自然规律,不能向自然无度索取,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今天看来着实令人叹服。这些可贵的思想正是我们今天在处理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时,不得不审慎加以考量和关照的准则。

二、优秀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家庭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思想是创建当代家庭美德的重要源泉。“忠孝”思想是传统家庭伦理的核心,其所包含的底蕴是丰厚的,如果我们把“忠孝”简单理解为等级、驯顺、忠君,那就不能很好对这一思想加以把握和改良吸纳。文化既可以扬弃也可以改良,否则文化将处于割裂状态,文化的历史性将被置于休克状态。譬如,对“忠”的理解,“忠”即“忠诚”,传统社会中,人们对国家的认识是不足的,正所谓“只知有天下,不知有国家”,“国家”是近代以来才逐渐形成的概念,在封建专制王权体制下,人们对帝王的“忠诚”就是一种政治意义上的忠诚,这种“忠诚”换在今天,自然是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从伦理意义上看,“忠”从对家庭、对事业进而上升到对党和国家,这种层层递进的伦理关系和传统社会里的“忠”在内涵上讲是一致的。再看“孝”,在儒家思想中“孝”并非一味顺从,其中包含着“亲亲之道”,即父母子女间相互的爱,正因为这种“爱”,子女也有指出父母错误的责任和义务,儒家的“亲亲之道”处处体现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承担责任和义务,并含蓄地将家庭成员的权利体现出来。从这样的层面来理解,“忠孝”思想依然是当今家庭美德的主干。儒家伦理中的“修身崇德”“勤俭持家”“天地人和”等都是当代家庭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具有适应性,文化的适应性就在于对文化中可以利用的部分加以改良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文化也具有普世性,譬如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仁爱”“修身向善”“天人合一”等。因此,对待传统家庭伦理思想,我们也应本着这个态度,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在创建当今家庭美德中发挥独到的作用,进而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意义。

(二)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价值体系的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首先表现为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其次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开放型和包容性,再次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有时代性,又有历史性,呈现出文化的连续性特征。优秀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思想对于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重大,首先,优秀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思想是漫长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文化精华,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产生过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规范家庭伦理道德、社会伦理道德乃至自然伦理道德的标尺和准绳,受到历朝历代最广泛民众的支持和推崇。因此,在当今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体系时,我们更应积极地借鉴和吸纳。其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体系之上提炼的核心价值理念最终要落实和践行于个体成员中,重视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提升个人文明素养有利于人们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深刻理解,而不是停留于表面,将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为自觉的思想行动准则,并以此来时刻要求自己。因此,e极吸纳优秀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思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体系能在创建家庭美德中发挥作用,这对真正和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再次,优秀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譬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既要完善法制建设,同时也不能忽略“崇德向善”的精神导向,我们今天所需要的“诚信”“敬业”“友善”“仁爱”“公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品质在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都能够找到渊源。因此,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体系,优秀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可以提供有益的思想宝库。

(三)有利于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

文化的特色性体现在文化的独到性,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一方面要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特征,另一方面要彰显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征。提升一国的文化软实力最终要从一国文化的独到性上做文章,一个国家之所以形成独到的文化特征,是和其历史传统分不开的。只有注重历史,立足现实,开放包容,才能创新文化。当前,文化强国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发展模式。文化强国在于以文化为主导的产业在助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强势作用,文化发展不是简单的模仿与照搬,其核心理念在于创新与独特,否则将经不起市场的考验。文化的创新性与独特性得益于两方面的探索与努力,一是文化产品以及科技手段的创新与独到,二是文化所体现的内容与内涵的创新与独到。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对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一国文化势力具有显著的意义。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资源宝库,其所散发的魅力与光芒受到世人的瞩目。文化的创新与独到不是凭空捏造和照搬照拿的,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宝贵资源,使文化在凸显时代性的同时,又能使其所蕴含的传统型、历史性与民族性得以彰显和延续。

热点推荐

上一篇:黄光声 真情缱绻水墨缘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