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

浅谈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

小编:

【摘要】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在高校突飞猛进的和全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也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许多的新,笔者从以下方面了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应对策。

随着主义市场的发展,高校逐渐转变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办学竞争和迎接“入世”后我国有条件地开放高等教育市场的挑战,各高校开始了合并、重组,重新整合了硬、软件资源,增强了高校的竞争实力,使得教育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在高校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全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也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许多的新问题,原有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已日益显现出其滞后性及不适应性。如何对高校财务管理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成为各高校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一)完全学分制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冲击

完全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生量的单位,以学分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并以学生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实施完全学分制的高校允许学生依照教学计划,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课,在遵守选课制的基本规定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提前或滞后毕业。这样使得学生的在校学习的时间产生了一定的不确定性,而高校间的学分互换又是完全学分制的一个特点,这些都给现行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带来冲击。

(二)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银行贷款成为高校融资的手段,从而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从1999年起我国加快了高等学校扩招的步伐。随着在校人数不断增加,学校办学条件及软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的矛盾日益突出,而国家对高校投入的资金及高校的事业收入相对有限,为缓解资金短缺的矛盾,银行贷款就成为高校筹措建设资金的主要途径。如何降低财务风险,有效地利用贷款,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持续不断的扩招使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发生了转变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学校所设置的专业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成立了二级学院。学校内部财务管理的重心整体下移,学校与二级之间责、权、利的合理划分是新的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四)以收付实现制为记账基础的高校核算在某些方面产生了局限性

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在这种记账基础下,高等学校财务收支只反映以现金实际收入和支出的部分,因此无法将收入与成本费用进行相应的配比,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高等学校的财务状况,很难适应新形式下高校的财务管理。

二、新形式下对高校财务管理带来的冲击

(一)实施完全学分制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的冲击

目前,高校办学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是国家财政拨款,而财政对高校教育事业经费的拨款依据主要是在校学生数和教职工人数。完全学分制只强调学生毕业时所需的最低学分数,这样使得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产生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从而使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准确把握高校在校生的规模。此外,为了配合完全学分制的实施,高校对原有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教师的课程设置及课时量也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分制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财政拨款方式可能转换为以学分为基础的拨款方式。

完全学分制下,学生是按所选的学分的数量进行交费。这种付费方式在增加学校安排年度预算难度的同时也可能造成学校生均成本的上升。传统的学生收费方式是按照年度进行收取,学校可以根据各专业的收费标准和在校生人数进行准确测算本年度的事业收入,安排学校的年度预算工作。实施完全学分制给学校的学费收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有部分学费收入要推迟入账,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能靠银行贷款来解决学校所需的资金,这样就增加了学校的资金成本。此外,完全学分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选课、选择上课教师、安排学习进程,而学生普大多希望选择校内的名师授课,普通的教师面临着下课的尴尬境界,这样可能造成人力资源的闲置,增加了学校人员支出,因此,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可能导致生均成本的上升。

(二)银行贷款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

银行贷款是高校筹集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它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一样形成了高校的资金来源。但是,银行贷款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的性质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银行贷款是学校的借入款项,其实质是一种负债,到期必须还本付息。因此,高校在利用银行贷款筹资时必须考虑贷款的资金成本和偿债风险。

(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削弱了学校对资金的一调度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与二级学院之间如何合理地划分责任、权利和利益,成为学校财务管理的关键。学校既要保证对财务的集中管理、统一领导,又要适当地下放财权,这样既能保证学院的、建设,又能调动各二级学院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学校的各项业务能够顺利地开展。

(四)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业务收支活动和财务状况,对高等学校持续健康运行和发展带来隐患

由于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在这种记账基础下,高等学校财务收支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收支的部分,并不能反映当期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部分,这样就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比如:学费收入是高校办学资金来源的一项主要渠道,学生拖欠学费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果依据收付实现制原则,只对已收的部分作为收入处理而未收的部分不予反映,那么就不能准确地核算高校预算外收入的规模,不利于编制年度预算及安排各项财务支出。再比如银行贷款的本金和利息在实际支付前不进行账务处理,会计信息不作披露,一旦债务到期就可能产生债务危机,从而增加高校的财务风险。此外,在现行的高校会计实物中,高校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并且一次作支出处理,在该项固定资产报废之前,以原值的形式体现在会计报表中。这种会计处理无法准确地反映高校资产的实际价值。因此,高等学校应该在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上,根据学校内部核算和管理的需要,部分地采取权责发生制以弥补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

三、新形式下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制定合理的收费依据和收费方式

完全学分制增加了学校在校期间的时间弹性,任何教学时限的延长都意味着教学生产成本的增加。从配比原则的角度讲,学生应对那些不可避免成本进行相应的分担。学生就读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毕业后的收益会有所不同就读于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的学生的预期收益较高,其在校期间的培养成本也相应增高,学生对成本的分摊额也应较大,因此,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学费应由专业基础费用和学生选课费用两部分构成。专业基础费用是学生必须缴纳的基本费用,选课费用是根据学生所选课程的学分数和学分单价的费用。同一门课程的学分单价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之间应不存在差异。高校在学生收费方面可以采取按年预收,学生毕业前,按学生所学学分总数清算,多退少补的方式来收取学费。

(二)树立风险意识,控制贷款规模,确保高校财务安全

财政拨款是高校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多数高校习惯于无偿使用资金,对银行贷款资金的有偿性认识不足,缺乏资金成本概念和财务风险意识。所谓资金成本就是在获取和使用资金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也就是利息费用。所谓财务风险是指银行贷款到期时必须还本付息,由于债务负担过重而学校正常的财务活动和不能归还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因此,高校在利用银行贷款时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合理确定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高校在确定贷款的规模和期限时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2.合理测算支出。高校的支出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人员经费支出。主要包括在职职工的工资、津贴、奖金及效益工资等,人员经费支出属于刚性支出,应考虑其长期的递增速度。

(2)公用支出。主要包括业务费、办公费、设备购置费、房产、设备维修费等。

(3)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主要包括离退休人员经费、学生助学金、住房公积金等。

(4)测算维持性专项支出。

(5)测算结转自筹基建的金额。

3.收入减去支出为本年度现金结余量,考虑到资金周转因素,年度用于还贷的资金数量为年现金结余量的50%,这是高校本年度的最大信贷额度;贷款的期限=高校根据发展的需要确定贷款的规模/最近几年年度平均最大信贷额度。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高校应该尽可能少地测算收入,尽可能多地测算支出,以确保高校财务安全。

(三)建立、健全院(系)两级财务管理制度,合理确定内部分权管理体制

高校内部发生的费用多而且复杂,发生的原因也各有差异,根据其性质可以划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所谓可控成本是指能够预算其性质和发生额,通过自身的决策可以控制的成本。如:用于行政管理和后勤维护的各种公务费用、学生的实习实验费用、教师的差旅费等。所谓不可控成本是指高校的刚性支出,是不能通过人为的决策来控制的成本。如:人员经费、贷款的本息支出等。高校可以采用院(系)两级财务管理制度对可控制成本进行控制。高校可以根据各二级学院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成本项目,结合专业特点、发展方向、学生情况、经费使用的动因,做好经费预算。各二级学院的财务活动必须接受学校的统一领导和监督,把责任、权利、利益相结合,按照"经费包干、专款专用、节余留用、超支核减下年度指标"的原则进行管理。财务部门对经费的使用范围、开支标准、执行国家的财经政策和学校的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认真审核,对于超出使用范围、超出标准及不符合财经政策和学校管理制度的支出一律不予报销。每季度要对每个二级核算单位使用经费的情况进行、,依据预算对二级核算单位的负责人进行责任考核。

热点推荐

上一篇: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制度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